滑县,白马路小学的“白马”文化原来有这么大来头
原绿色
白马,给人美丽飘逸的感觉,灵动、纯洁、神圣的气象……
白马?
河南大学姚松博士邀我一起去滑县白马路小学调研交流,激起了我的好奇,怎么起了一个“白马”的名字?
西方喜欢“白马王子”,该不会崇洋媚外吧?
我们平常不是喜欢说杀出一匹“黑马”吗?好像叫“黑马”倒更不合适。
汗血宝马是最好的马,关羽骑的是一匹“赤兔”……
不过,白马在形象上确实给人美丽飘逸的感觉,灵动、纯洁、神圣的气象……
东汉末年的公孙瓒喜欢白马,组建了三千人的精锐骑兵,骑着清一色的白马,手拿长枪,高喊“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号称“白马义从”。可惜,只经过短暂的辉煌,就被袁绍的大将麴义打得落花流水。其中一员大将是赫赫有名的常山赵子龙赵云,骑的“照夜玉狮子”一色雪白,没有半根杂毛,是极品中的极品,在长坂坡掉入陷阱中,还能一跃而起,救了主人性命。
李白在《侠客行》中描绘了“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侠客形象,岳飞在《鹊桥仙 岳云》中发问“鲜衣怒马少年时,能堪那金贼南渡?”,于是,就诞生了时下流行的“白马长枪飘如诗,鲜衣怒马少年时”。
有几匹白马在中国还是很出名的,一匹把佛经驮回了中国,诞生了中国第一所寺庙——白马寺;一匹被公孙龙牵着入关,留下了“白马非马”的诡辩哲学;一匹载着唐玄奘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去取经,白龙马也修成了正果……
公孙龙的诡辩和逻辑教育有一点联系,另两匹白马倒是为“教化众生”做了贡献,但毕竟和学校教育教学还有差距呀?
学校的名字和人的名字一样,都不会随随便便敷衍而是特别“考究”的,除非像A地曾经的一个“个性”教育局长,一犯浑把各具风采好记有历史又美好的学校名称全改为“数字排序”,让全城百姓为了区分学校耗费了不少的脑细胞,每个人想某个数字学校到底是哪一个学校时都要顺带爆粗口大骂可恶的“长官意志”。
在安阳工作时,我曾经两次到滑县讲课,也有几个滑县的校长朋友,知道滑县一中、向阳小学等老牌学校。比如一中是按照顺序排名,有“老大”的骄傲感。向阳小学本来在人民路和向阳路交叉的地方,准确说在人民路上,叫人民小学也挺好,取“向阳”之名就有了教育的主动、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美好寓意。
白马路小学位于白马路和欧阳路交叉口,欧阳路是因为欧阳修曾经在滑县“工作”过命名,以欧阳修在历史和文坛的“江湖地位”却没有叫欧阳路小学,白马路小学像谜一样激起我的翩翩联想。
白马,是滑县用过很久的“别名”,一个美好的“图腾”……
原来,滑县在秦统一六国后就建制“白马县”,隶属滑州,到明朝才改名滑县。白马曾是滑县一个美好的“图腾”,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白马文化”
滑县的黄河故道旁边,曾经有白马山。传说白马坡上经常有白马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地游走,是极有灵性的“神物”,当白马悲哀嘶鸣时黄河就要泛滥,当白马奔腾时就可能山崩地裂。
元封二年,为治理黄河泛滥,汉武帝曾经亲临白马县黄河决口的瓠子堤处,把白马、玉璧沉到河里,用柴薪草木等填决口,还作《瓠子歌》,并在决口处建“宣防宫”纪念。我想不通为什么要把白马沉到河里,怀疑是不是把“白马玉璧”沉到河里了。
曹操和袁绍争战之关键战役,关羽就是在白马坡下单枪匹马于万军中“斩颜良”的。
白马县有一个出名的“白马津”,是跨越黄河的交通要道,军事要塞,也是历史上繁荣、繁华,热闹的古战场。陈胜、吴广曾经从此渡河攻打赵地;汉高祖刘邦派兵从白马津南下断绝楚军粮道;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领兵数万自白马津渡黄河北上镇压起义;西晋时,后赵主石勒率兵来攻打白马;隋末瓦岗军渡白马津破黎阳仓,开仓赈济饥民;唐太宗李世民曾经领兵自白马津渡黄河攻打黎阳;抗金英雄岳飞多次在白马城一带大破金兵……
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流连抒怀,留下诗文足迹。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第一站就来到这里,前后居留达十年之久。除了收徒讲学论道,还留下“望河兴叹”等典故,“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美谈。
东汉著名诗人王粲在《从军行》第四首中写道: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
唐朝诗仙李白在《发白马》中写道: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箫鼓聒山岳,沧溟涌涛波……
唐朝情思绵绵的诗人刘禹锡在《和滑州李尚书上巳忆江南事》中写道:白马津头春日迟,沙洲归雁拂旌旗。柳营唯有军中戏,不似江南三月时。
唐朝风流皇帝李隆基也曾写道“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
宋代头号才子苏轼写过“白马津头春水来,白鱼犹喜似江淮。”
……
白马津附近有一个测量天文和时间的白马台,春秋时期扩建成卫国的都城曹邑。秦设白马县后改名为白马城,后梁梁太祖朱温称帝后,为避讳其父亲朱诚名字,一度改为白马墙。
白马,犹如山西洪洞大槐树,根植了一种深厚的“移民情结”。秦朝和宋朝,曾经先后派将士南征,让将士在邕城(现在南宁)一带安家落户,融入当地民众之中。岭南的“白马移民”达300多万人,李宗仁、白崇禧等的祖先都从这里出发。“祖先从白马来”,滑县,就成为岭南人民的寻根祖庭。
白马到“千里马”,骐骥文化和教育在白马路小学悄悄生根发芽、蓬勃生长……
走进这一所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学校,能感觉到教育的温度、境界和味道,尤其是从飘逸奔腾的“白马”到一骑绝尘的“千里马”,骐骥文化的图景、脉络和种子正在慢慢积蓄力量,假以时日,一定会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和锃亮的教育品牌。
“让每一位师生都能成为千里马!”这样的办学目标既高远又脚踏实地。“千里马”这个人生成才与成功的符号,形象地告诉每一位师生,只要经过学校教育的滋养和点燃,人人都可以战胜自己的不足,突破自己的局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就成为了自己生命的千里马。
“骐骥之跃,志在千里”,这样典雅古朴的校训,谆谆教导每一位师生,有“骐骥”那样“一跃”的速度,一定有“千里”那样高远的志向。反过来,有了“千里之志”,自然会有“骐骥之跃”的速度。要做“千里马”,就要跑得快,还要跑得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样的校风可以让人想到,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都踏实、务实,一步一个脚印,走起来,走好每一天的每一步,不知不觉就会完成“千里之行”。
“伯乐之智,慧识善育”,这样的教风,要求老师要有伯乐的智慧,能够“慧眼”看见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自己能成为的“千里马”。
“白驹之质,积步致远”,这样的学风,希望每一个学子都要具备千里马(白驹)的特质,不要“好高骛远”,要“积跬步”而“至千里”。
美丽的校园,敬业的园丁,用身边的白马文化浸润心灵,让悠久历史星空下充满正能量的元素(名人事迹等)激发斗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清晰的办学思路、浓烈的教育热情和果敢的行动,让我仿佛看见一匹匹充满灵性的小白马正在纵横驰骋,离“千里马”还会远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