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俊斋说书”,关注后重温经典名著小故事,记得分享噢!
导读:孔子在世的时候,开了孔家店,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大家就开起了连锁分店......
《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春秋时期的孔子作为我国第一个创办私学教育的先行者,他门下的学生多达3000人,其中特别突出的就有70人之多。
照理说,凭借着强大的学生资源,他随便在哪个国家都能谋得一份好工作,但《楚辞》上记载他的真实生活却是: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为什么呢?
怪就怪他错发了愿心,他要重塑礼乐,要立德,要做万古师。用现在时髦的说法来讲,就是要重塑社会主义荣辱观,却又生在了资本主义国家。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立德是通过一言一行来实现的。2500年过去,他的那些行为随着他本人,早已风化在了时光里,渣渣都不剩了。唯一剩下的,只有静静躺在书本里的那些言语,那些言语里闪现出来的思想。
那么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孔子的思想呢?
有人说《论语》,有人说《大学》,也有人说《中庸》和《孟子》,这样说不错也不对。
不错是因为这些著作都同属于儒家思想体系,是孔子思想的一脉相承。不对是因为它们要么是孔子的学生所作,要么是学生的学生所作,要么就是他的崇拜者所作,说到底与祖师爷、偶像还是有区别的。
人要无过,除非不做事,不说话。
群经之首的《易经》也说一件事情只有四个维度:吉凶悔吝。凶是大凶,悔跟吝也是凶,准确地说是小凶。所以你还敢不敢乱动,一动只有四分之一的几率是吉,剩下的都是凶。
孔子作《春秋》,春秋中最重要的两句话是“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他说得很明白,我要做事,我有我做事的原则,我做事的原则就在《春秋》里。理解我的人是因为看了《春秋》,不理解我的人也是因为看了《春秋》。
通常我们看一个人对一件事的态度,就能看出他对这件事的原则。
《春秋》的态度是什么呢?
我们谈到《春秋》的时候,通常会想起四个字:微言大义。
在说微言大义之前,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郑庄公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他出生的时候,使他的母亲姜氏受到了惊吓,于是姜氏就不喜欢他,对他有偏见。后来姜氏又生了共叔段,就是庄公的弟弟。姜氏对庄公的父亲说希望将来由次子继承王位,后来姜氏跟共叔段准备造反,庄公知道这件事,这时左右大臣也劝他赶快攻打已有反叛迹象的共叔段,庄公却说再等一等,等他们真正付诸行动时再说,于是后来出兵灭了自己的亲弟弟共叔段。
记录这个小故事的文章叫《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第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标题用了一个“克”字,何为克?克敌制胜才用克,也就是说“克”字一般是用于对敌的,庄公打自己的亲弟弟,左丘明用了一个“克”字,定了庄公的千秋罪状,这就是微言大义。
孔子写《春秋》用的就是这种微言大义的写法,一不小心就会被人误解了,所以他一开始就说了“知我罪我“的话。
孔子是一个行动派,他知道吉凶悔吝的道理,但他还是出来做事了。这就叫明知不可为而为,只是因为他要立德,要塑礼乐,要为人师。
为什么说他知道吉凶悔吝呢?这就涉及到孔子的另一部著作《易传》,后人也称其为《孔子十翼》,这是一部孔子研究《易经》的读书心得。
在这部读书心得里面,孔子提出了几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第一个是对《易经》这部书的看法,他说:洁净精微,易之教也。
第二个是谈用什么态度来学习《易经》,他认为应该:玩索而有得。
第三个是讲自己为什么学习《易经》,他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讲了这么多,大家发现没有,我并没有掺杂自己的观点。
孔子写了一本微言大义的《春秋》,写了一本读书心得《易传》,他的思想都在这两本书里,我们要了解他的思想,就应该本着“以经解经”的方法去研究。就是说在读他所写的两本书的基础上,去理解他。
后来的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的,尽管孔子早就给自己留了“知我罪我”的退路,但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还是没有逃脱“打倒孔家店”的命运。
说了一大堆,只是说了一个意思,正确理解孔子思想的方法是“以经解经”。
好了,现在来看一看,脱离了正确解读方法的孔子思想,是怎么一步一步被带偏的。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论语》是理解孔子思想最好的途径,因为它详细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但不要忘了,《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及学生的学生共同编撰的。
一方面,学生崇拜老师,一方面学生的学生相隔年代久远,都有可能使孔子本人的思想在传递过程中产生偏差。好在《论语》大多是师生对话,学生独白,老师独白这样一些言论的记载,所以即使有偏差也偏差不到哪里去。
《论语》的问题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对其的解读。想象一下,《论语》就像录音机一样,把那些走远了的人的话录了下来,但没有录下说话人背后的语气和神情,不像《春秋》,不像《易传》有老师父明确的态度。就像上面我所说的左丘明的那一个“克”字,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庄公是在纵容弟弟去犯罪,然后又以一个执法者的身份去灭了自己的亲弟弟。
从古至今对《论语》的解读有多少?用浩如烟海来说都不为过。至于解读的怎么样?这让孙少想起了湖南近代名儒王闿运写过的一幅对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你说孔子冤不冤?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不管对与错,反正最后都是这句话,那是孔子在《论语》上说的。
《论语》的话题,我们也暂时聊到这,再来看一看《孟子》、《大学》和《中庸》。
《三字经》上关于这三本儒家经典是这样说的: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孟子是孔子的小迷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所以后世称他为“亚圣”,把他和孔子连在一起就叫孔孟。
继承发扬的再好,也只能接近孔子本来的思想,就算是无限接近,也还是孟子的思想。更何况自古以来又有哪一个继承者会亦步亦趋地跟在前人后面而不想有所创新呢?做个不恰当的类比,都是从马克思那里传下来的东西,我们不就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习近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理论。
另外关于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你会发现他们之间很有意思的关系。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曾子教子思学习孔子,子思的弟子又教孟子学习孔子。这个绕口令一般的关系,站在子思的角度,甚至可以做一首打油诗了。
天下儒学尊孔子,孔子是我家老爷子,爷爷弟子叫曾子,曾子教我学儒家,孟子跟我弟子学爷爷。
搞清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就知道无论《大学》还是《中庸》,也跟《孟子》一样,都是在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
最后,我们再说一说把人彻底带偏的一个人,朱熹。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宋朝的朱熹出了本著作叫《四书章句集注》,他一家包圆了,俨然成为了新时代的孔子。更要命的是,明洪武二年,也就是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以后科举以朱熹的“传注为宗”,什么意思?就是说科举考试中关于四书的问题,标准答案以朱熹的注解为准。
不得不感慨,跟皇帝同一个姓,真是好,一不留神,天下读书人都成了自己的信徒,幸福来得太突然!
到这里,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说清楚,孔子的黑锅是怎么一步一步背起来的。
再简单的回顾一下,孔子在世的时候,开了孔家店,经营秘籍都记在《春秋》和《易传》里面,主要是在《春秋》里面。后来店里人来人往的,大家看到孔家店生意越做越大,也就开起了连锁分店,其中开得比较成功的有“论语一字号分店”,“大学二字号分店”,“中庸三字号分店”,“孟子四字号分店”和朱熹的新时代总分店。所有的分店也都出了自己的经营秘籍,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但都没有忘记在最后加上一句,关于本店的经营纠纷事宜,最终解释权归孔家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