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强化,利用行为结果增强行为。它有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行为发生后呈现一个积极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负强化,行为后消除一个厌恶刺激,减少行为发生概率。
而惩罚,则是削弱或抑制行为发生的过程。与强化一样,惩罚也有两种形式:呈现性惩罚和撤除性惩罚。
呈现性惩罚是行为后呈现某刺激,且该刺激抑制或减少了行为。如复制额外的作业,留堂。
撤除性惩罚是行为后撤销某刺激。如父母在孩子捣乱后,取消孩子看电视。
怎么区分负强化和惩罚?
1、关注的焦点不同。
负强化关注的焦点是加强某种特定的行为。只要适当行为一出现,教师就撤除一些令人讨厌的东西,从而增强该行为。
正如书上举的例子,高中教师对一个很少完成课堂作业的学生说,只要你完成作业,你就可以到大礼堂和大家一起上课。如果完不成,你就必须待在自习室做作业。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只要完成作业了,他就不用待在自习室。
2.负强化给学生练习自我控制的机会,而惩罚不能。
在负强化中,学生知道做出什么行为,可以让自己脱离目前的处境。
对于这个,我的理解是:比如说,留堂10分钟。在这10分钟,不管学生有没有做得更好,都要留10分钟。这是惩罚!
3.惩罚只告诉学生不该做什么,而不能教学生应该做什么。惩罚本身不能导致任何积极的行为。
罚抄,算不算惩罚呢?有个老师,在测验后,让学生把某个错题(一个很短的填空题)抄100遍。
其实老师的出发点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记住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但是,有些同学一抄再抄,抄了三年了还在抄。
为什么学生不能记住?我想,因为学生在抄的时候,把精力用在对抗上,而不是反思上。
惩罚的有效使用
1,设法创设可以运用负强化而非惩罚的情境。
坚决要求行动,而不是口头承诺。不要因为被学生说服,就改变了先前的协议。
2,惩罚要适度,并且与良性的行为进行匹配。
3,使用惩罚要前后一致。
让学生预先了解违反规章制度的后果;告诉学生惩罚之前只有一次警告机会(先礼后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