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个都有自己喜爱的书和认为的好书。我们往往在读书时会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一周读多少本,一年读多少本。看书快的人一年甚至可以看上百本书,但是读书一定要有上百本上千本的量吗?其实不然,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里面这样写道:
“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有将近五千本书。但把它们读过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一百五十本精选过的书,就如同掌握了人类一切知识,至少是够用的了或者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我用一生中三年的时间来致力于研究这一百五十本书,直到我把它们完全记在心里为止。所以入狱以后,我只要略微回忆一下,就可以清楚记起它们的内容,就象把书本摊开在我面前一样。我可以把休昔的底斯,萨诺芬,普罗塔克,塔都司李浮斯,塔西佗,史德拉达,约南特斯,但丁,蒙田,莎士比亚,斯宾诺莎,马基维里和布苏亚的书全部背给你听。我在这里仅仅只举出了几个最有名的作家。”
法利亚神父的知识储备很大,读的书肯定好几千本。那么我想这段话不仅是神父也是大仲马想说的,而且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说三年研究150本精选书,一年就是五十本,其实仅仅对于阅读而言已经是一个可观数量了,但是注意神父说的是研究而不仅仅是读,所以说读书不一定要上千本的数量,而是要想着方法去揣摩去研究,在书里面获得有用的信息。
那么既然说到这里,我们到底该如何读书?我个人不能给出一个模版答案,因为每个人对一本书的理解和自己本身的文学底蕴以及个人经历是有很大联系的,(高等数学咱就不讨论了吧)所以每个人看书的感觉以及关注点也是不同的。简单来说,先要研究就要先读懂,那么我说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一.选书
我的选书方法很简单,就是在一本你喜欢的书里面作者提到的其他书或作者,应该适合你的口味,可以拿来读。这种方法我个人觉得挺好的。如果你确实没有喜欢的作者,那么我个人建议读名著。但是会存在读不懂,感觉没有意思,这很正常。就像我初中读《红与黑》、《骆驼祥子》一样,简直没劲。但是我现在重看了一遍《骆驼祥子》,当我看到小福子死了的时候我眼泪出来了,当我看到祥子堕落后我知道旧社会里的人活着都已经用尽了全力。说这个不是为了说我看的书有多高大上,而是想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那些曾经不懂的慢慢就懂了。
二.怎样读一本书
前面说了,每个人的文学底蕴以及阅历不同,对一本书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我给不出一个具体的方法,只说说我的,仅供参考。
我拿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举例子。首先在读之前我了解到很多人对这本书的。发现最大的问题是书里人物名字很难理清。为此我找到了一张这本书的人物关系图,先看了人物关系图再开始读书,开始一天读二十页,每天下午五点半到七点,你会发现我读的特别慢,这样读了几天我开始觉得对于书里面的人物我可以理清以及还有关系图的原因,我提高了速度,一天四十页。这样的速度我感觉不费力并且阅读的很仔细,大概一个星期多一些就可以读完了。
我在看《百年孤独》的同时也看《基督山伯爵》,我看了几章后,给自己定了大概十天读完这本书,看过的人知道这本书挺厚的,这样下来我一个月最少四本书,因为不可能每个星期都是这么厚或者难理解的书,这样一年也四十本书了,而且只多不少。并且对书也会有一定的理解。
虽说读书不一定要上千的数量,但是也要一定的量,所以根据自己的文学底蕴和阅历爱好,给自己定一个恰当的适合自己的数量,这样也可以督促自己每天坚持阅读,时间久了就会有质的变化。
三.做笔记
其实我个人觉得做笔记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因为当我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里面几乎满满都是名句,都想抄下来,这样反而不知道怎么摘抄了。我觉得对于这种感觉我们可以在读书之前抱着目的去做笔记。比如我在读《老残游记》的时候我就想我以后想写小说,那么小说里面肯定会出现房子,人物外貌描写,所以我把这本书里面对于房子,人物的描写全部抄了下来。然后我发现这个方法有一定的用处,比如我摘抄的这段:
茶叶也无甚出奇,不过是本山上出的野茶,所以味是厚的。却亏了这水,是汲的东山顶上的泉。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松花做柴,砂瓶煎的。三合齐美,所以好了。
我看这段的时候可以想到我的故事里面也可以安排一场男女主角喝茶(不仅限于茶)的场景,可以在樱花树下,阁子里,湖边等等,这就是这段摘抄给我的灵感,注意是灵感不是抄袭。
四:总结
看完一本书一定要总结一下,在看书的时候把那些让你落泪,生气,高兴的地方记下来,总结的时候可以写下为什么这里让你感动了,作者是怎样触到我的敏感点,这样对于你理解这本书和你自己写作会有帮助的。
实在不会总结了就写一下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女主角的性格怎样,你喜欢哪个人物之类的,起码可以记住这本书,这样时间久了对书的理解和阅读速度也会加快,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读书的效率。
迈克尔-柯蒂斯导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里面有一句台词: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读书或者爱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把她当做一生的信仰去追求,这样才有足够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