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心读书会常有富于哲思的文章,不经意间让人眼前一亮,于是唤醒麻痹多时的思想。
也是共克时艰的背景下,这样的思考更具穿透力——我们在抗疫,而境外有很多人因疫情在死去……
共读文章为了孩子、家庭、事业,为了创造财富,如果这就是我们疲于奔命的理由,那么人生可能会有很多不自由。
如果没有培养更深入的思考,那么来自于外在的需求和压力永远得不到解决。我想,这也是现在我们工作、生活、教育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
人生问题在变多,如果要简省地概括其原因,我想“失心”一词是不是可以切近些揭示?当传统文化水土流失,当“求道”和“仁爱”的信仰不再,灵魂就会失去光明,心不明眼不亮的时候,我们会很难抓住人生的主要矛盾,在取舍中还可能习惯于舍本逐末。
回想旧社会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三座大山虽早被消灭了,可新的山又压顶而来,房子、财富、名利、教育、欲望……面对这些,我们如何权衡利弊,是选择开山、绕道,还是飞越,这是个需要静心面对的问题,还有这个学问和本事又从何而来?
说到这个想起孙中山先生,他在我国近代史上可以说是光一样的存在。年幼时听说太平天国的故事,他曾感慨“洪秀全灭了清朝就好啦”; 16岁在檀香山读书时他发下了“拯救同群”的誓愿;19岁萌发“倾覆清廷”的念头;在南洋的革命演说虽赢得了“孙大炮”的外号,却也一呼百应……孙先生一生奔波劳碌,就是为移除这座曾经制造国人劣根性的大山而来。也是辛亥之后,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开始在中华大地苏醒、抽芽。
都说思想很重要,我们在大踏步发展前进中,决策者发现精神文明追赶物质文明的问题迫在眉睫,于是三番五次强调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文化”既是名词,也是主谓短语,这短语中的“化”是教化、化育的意思,就好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可见文化不是脂粉,也不仅是表面的好看,她是德行的润泽,是生机的唤发,是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是生命的葱茏和眼里的活泼。
可是,以最具文化功能的教育领域为例,我们的孩子学习文化之后有没有表达的欲望和能力,有没有个性和深入的思考,有没有灵动的眼神?然后呢,长大后会不会又汇入一拨拨滚滚烟尘下的高压和惶惑?
稻盛和夫是世界著名实业家,喜欢读中国的古书,《道德经》《论语》《庄子》《菜根谭》无不是他的桌头宝。他的《活法》一书销售突破300万册,书中写道:
“如果说人生有不灭之物,那就是‘灵魂’。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在今世所创造的地位、名誉、财产就得统统放弃,只能带着你的‘灵魂’开始新的征程。因此,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何来到这世上?’我会毫不含糊地回答:‘是为了在人生谢幕之时的灵魂,比人生开幕之初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抛开稻盛和夫先生的看法正确与否,他“忠”于事业的精神和对“道”的追索,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不论是屈原的的“吾将上下而求索”,还是韩愈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亦或是读书人最崇高的使命“为天地立心”,无不是在强调这样的精神。
口渴的时候喝下水,疲累的时候歇歇脚,紧绷的时候松下神经——不论何时何地读书都是很重要的事。
记得几年前带过一次话题学习《提高生命能量层级》——在我的小聚中,有的推音乐,有的推文,而刘同学那次谈及提高心灵层级的话题给我印象最深。虽说是现代西方的说辞,却再一次印证老祖宗的道理——当我们提高心灵层级的时候,生命的美好将呈现幂增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