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习只是为了应付父母?!
最近热播的《少年派》频上热搜,翻看话题,剧中的各个人物,都成了大家热议的对象。
应付父母,是每个人在学生时代最常做的一件事。这部剧的关注度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应付父母的桥段,太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了。
剧中的林妙妙,是一个智商很高的学渣。
从老师为了不让她沦落到普通班,埋没才华,而帮她作弊就能看出来:妙妙并不是真的智商不够,能力不行。
只是她的高智商,没有放在学习上,而是放在了应付妈妈,蒙混过关上了。
一向以“吃”著称的林妙妙,在钱三一,无心的一句:这么喜欢吃,你做吃播得了。就真的动了心思,并迅速的开始了她的直播创业生涯。
反正只要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她的积极性都很高。
很有意思的一个场景是,正在瞒着妈妈做直播的妙妙,被门外的妈妈问:在干什么?
她顺势拿起一本书,就开始大声朗读。好让妈妈以为她在刻苦读书。
面对妈妈要求必须做完的练习册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林妙妙,想出了找钱三一帮忙做题的策略。
为了应付妈妈,林妙妙还要求钱三一:要模仿自己的笔迹,而且不能全部做对,否则会被妈妈看出破绽。
回想学生时代,有多少人,做过类似的事情,学习只是为了应付父母和老师。
早自习,抄作业,是为了应付老师;
思绪早已神游天外,眼睛却还在盯着黑板,是为了应付老师;
为了应付父母,点着灯熬到夜里十一二点,其实面前的书,只翻了两页……
总是做出刻苦学习的样子给爸妈看。
多年后,很多人会懊恼:如果当初我多用点功,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早知道现在赚钱这么辛苦,当时上学就不会假装学习,敷衍爸妈了……
然而审视当下,又有多人依旧做着和当年一样的事,只是这次应付的对象从父母,换成了自己。
为了过上向往的生活,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优秀,买下的一个又一个技能变现的课程。
扪心自问,认真听过的有几节?
这一切的表现,无非就是图个心里安慰,让自己觉得自己很努力罢了。
小时候,我们应付父母。长大后,我们敷衍自己。我们就这样在应付中,让生活变得平淡无趣,让人生变得越来越糟。
02 不反思,其实是应付自己的一种高级表现
但是不可否认,有些时候,很多人是真的很努力,很用功,但是成绩却不见起色。我们把这样的情况归结为:自己天资不够聪颖。
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曾国藩传》,是我最近看的一本书,他的人生哲学是自省,换句话说就是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对自己的问题不应付、不敷衍、不搪塞。
曾国藩,被称为历史上最后一位大儒。但是他天资并不聪颖。科举考了17次,成了当地人的笑柄。
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说自己不努力,敷衍了事那绝不可能,但是为什么这么努力,仍旧摆脱不了文章写得差,屡次落榜的命运呢?
他回想自己失败的原因,发现之前的自己,就像是一个努力的机器,凡事只管做,不思考。导致所有的付出在现在看来都成了应付了事。
为了改变这种只努力不思考的敷衍状态,曾国藩每日反思,查找原因,向优秀的人请教,并且把问题和改进方案写在本子上,对照着学习。
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再次参加科考时,便顺利地考取了功名。
在之后的人生中,曾国藩也一直用这种自省反思的方法,时刻提防自己敷衍、应付的状态。
逼着自己成功戒烟,改掉目中无人、说话难听等很多不好的习惯,最后让他成为了非常受人欢迎的人。
从屡次科考落榜,到仕途顺风顺水。这一切,都跟他的日省、反思,凡事不应付的心态有很大关系。
通常情况下,人们最不喜欢做的就是反思、思考。因为耗费精力,又不能在短时间看见效果。
所以才和上学时一样,虽然有心改变,行动却是不听话的。
虽然努力到感到别人,也感到自己,但其实,不过是一种更高级的应付了事罢了。
因为应付已成为大脑的默认模式。
没有思考这一环节,努力,就成了机械状态,大脑会自动开启应付的默认模式,这时不管自己多努力,其实都等同于应付自己。
日复一日,在我们认为的苦海里挣扎,感叹:人生太苦。
却不曾反思,为了脱离这苦海,游到对岸,自己是否认真的反思过:自己的付出是在进步,还是原地踏步的应付?
如果你总是以看似努力的方式,应付自己,就永远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03 用反问的方式,倒逼自己反思,改变应付了事的习惯
“反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到底要反思什么,才能找出习惯了“应付”的因子,并消灭它呢?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在电脑前坐了一上午,一篇文章都没写完?
为什么我的效率这么低?
那个环节出了问题?
这三四个小时里,我的做了哪些事,和写文这件事有没有关系?
不断地对自己追问为什么,问题的答案会自然浮现出来。
因为写作,我认识了一群同样热爱写作的小伙伴。
在群里,常会听到小伙伴说:
不会写,方法都知道,写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为什么我学习了好几个月,文笔仍不见起色,投稿连连被拒;
为什么我的自媒体平台上,阅读量都只有两位数。
……
都在为问题苦恼了,难道还不够努力吗,这怎么看都不可能是应付的状态啊?
但是很多人都没想过,你的 “为什么”是在向外求答案,而非向内找原因。
这其实就是敷衍自己的另一种形式,只是这次它成了伪装者,不太好辨认。
偶然看到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先问问自己,好几个月过去了,你写了几篇文章?
虽寥寥数字,却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很多人困惑的根本原因——你的努力,其实是在应付自己!
抱怨时,先想想,你为此做过的努力是有效的吗?这其中有没有敷衍的成分?你开启的是否也是高级别的应付模式?
懂得思考,才是成功的捷径。
用倒推反问的方式,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让努力,不再只是感动自己,让大脑不再只是假装努力,应付自己。
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万能公式可以套用,也没有哪一条经验是适合所有人的。
唯一让人生越来越好的方式,就是改变应付的状态,定期反思,或是一日一省。
让自己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让大脑记住“努力+思考”的模式,关闭机械努力的应付状态。
《千与千寻》里说:我始终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自己,在做着我不敢做的事,在过着我想过的生活。
如果这世上有另一个自己,我想她也一样希望:另一个自己也一样光芒万丈,奋力的走在理想之路上。
如果有一天,两人可以相遇,我想她更希望拉着你的手,一起向前奔跑,而不是死命的拖着不上进的你,费力的向前走。
摆脱假装努力的应付模式,开启思考式的人生新征途。只要改掉敷衍了事的习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被喜欢的另一个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