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得很快,大儿转学快一年了。之前记录了我们如何做出这个决定,以及面试的经历。在此罗列一下转学之后的点点滴滴。内容琐碎,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得出公校好还是私校好这样简单结论的家长可能会失望。到目前为止我们“试试”的结果是:就我们孩子而言(三年级男生,不属于顺从、听话、主动苦学苦练的“乖孩子”),公校与私校没有特别巨大的区别。不过,两个学期下来,孩子已经非常适应,与老师和小朋友的关系很好,我们也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很自然地,我们的决定还是留在这所学校,接下来准备把小儿也转到这所学校。就我和老公的心理而言,做出这个决定,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心理安慰”,即:“我爱你,就要为你做点什么的心态”。(前两篇文章发在温哥华校友群里之后,引发了热烈的讨论,相比较我暧昧的态度,不少校友的观点很精彩、精辟,态度也非常鲜明。)
家校沟通频繁,学校反馈快速、详尽 这一点,在申请学校的过程中就体会到了。无论发邮件或是打电话(即便是留言),学校都会很快回复。开学之前,收到了学校许多通知,比如订文具,校服等等。其中一封信谈到了如何应对孩子的入学焦虑,给出的建议非常具体、容易操作。我上学校的网站浏览了一下,关于学校的Vision,Mission等,颇有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一点都不空洞,与我自己对于孩子,以及对学校的期望非常吻合:比如对于艺术素养的培养,学校更强调的是艺术对于培养孩子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起的作用,而不应着眼于熟练掌握某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学校网站上举的例子是:如果孩子没穿对校服或者忘记带饭盒、忘记做作业,不建议家长充当“救火员”的角色等等,这一点我也很赞同。
校方以及家委会组织的家长活动很多。刚开学的时候,组织的新生家长会;另外新来的校长每周二晚上会邀请一些家长到他家里做客,这样的活动都是Party的形式,为家长之间以及家长与老师之间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新生家长会上,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件事:一是碰到了一位西人家长,他有五个孩子都在这所学校,他跟我聊了很多五个孩子的趣事。他说自己的一个孩子在中学的时候自己决定转出了这所学校,不过一年以后又自己决定回来了,都是孩子自己的决定,我很钦佩他的放手!另外学校教导主任的一句话也让我印象很深,她说:“有人问我们学校的文化是怎样的?我的回答是,文化就是你们啊!你们每一位家长、每一个家庭,你们的言行就构成了我们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啊,我们在研究外部环境、文化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自己不正是这个环境的组成部分吗?校长家Party的那一晚,窗外飘着着雪花,随意走动、自由交谈的环节过后,二十几位家长围坐在他家熊熊燃烧的壁炉前,品尝着小食,与校长谈笑风生、畅谈的经历也很让人难忘。
学校家委会组织很多募集资金的活动,这一点与之前的公校一样。除了募集资金的活动之外,新学校家委会组织的一个很好的活动是 “年度家长教育研讨会(Parent Conference)”,会议的组织安排与运作都很专业、正式,我的收获也很大。公校的家委会没有这么高规格的活动,但是公校的家长,会不定期收到学区教育局组织的一些讲座通知,内容涉及毒品问题、网络问题、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等家长关心的话题。
具体到教师层面,交流就更多、更频繁了。开学前,与管理校车的老师几次邮件来回,有一次收到了他的自动回复,说他这几日外出,哪天回校,我没想到就在他回校的那天收到了他回复的邮件;有几次问了学校体育老师几个问题,当时是假期,没想到对方基本上是秒回!大儿开学不久,因为在学校丢失了他宝贵的Pokemon卡片,反应非常激烈,我与班主任老师通过邮件沟通,很快就妥善解决了。收到成绩单Report Card之后,就成绩单所反映的问题,与不同任课老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非常成功、有效。总之我的感觉是,学校、老师与我之间的距离很近,很直接。
老师工作投入多,对待家长更为热情。一位伊朗家长(她女儿在这所学校的中学)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她一个朋友家的孩子之前在这所学校当助理老师,每天的工作时间很长,要求也很高。那位年轻人不喜欢这样的工作,选择去公校当老师去了。这位家长观察的结论是,留下的老师,大部分都很Happy, 对工作充满激情(当然,薪水也高一些)。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是,在校区、走廊里碰到的每一位老师,基本上都是热情洋溢地跟我们打招呼(我们一开始有些意外)。另外,与之前的公校不同,班主任(Homeroom teacher)午休时间也在班上,也就是说老师白天的起居、生活都与孩子在一起。于是很快,我就从孩子那里听来了关于老师的种种“八卦”:素食,午饭常常一大碗毛豆;有几个兄弟姐妹;在哪儿上的大学,哪儿上的研究生;几岁了,有没有男朋友;要不要结婚;有什么宠物;以及其它种种关于老师的故事;我饶有趣味地听儿子叨叨这些事情的时候,也得知老师与孩子之间关系是一种平等、亲密、朋友式的关系。
学期结束,家长收到的Report Card,相比较原来公校的Report Card,内容丰富了许多。每一门功课的成绩单包括1、学习成绩;2、本学期主要的学习内容;以及3、每个孩子的表现。其中第一部分与公校Report Card一样;第二部分比公校详细许多,但也应该是每个孩子都一样;第3部分,在公校的成绩单上,往往只有一两论断式的语句(用几个形容词形容孩子),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就非常具体和个性化了。有许多描述性的语句。比如孩子的Language Art(英文)Report Card中第3部分是这样的:
XX is able to read grade appropriate material with confidence and expression. He is a careful reader who employs strategies to solve for unknown words such as sounding out and rereading.XX continues to work toward reading passages with conversational fluency. Throughout the term he demonstrated a sound level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He is able to recall story details, draw conclusions, analyze characters and complete summaries with important details.XX came to his weekly novel study session with the appropriate chapters read and his job complete. He often acted as a leader, helping the group to stay on rack and engaged in meaningful conversation. 老师就这样的内容和长度,写了两段。 其它科目这一部分大概是这样一段的内容。难怪之前提到的那位家长感叹Report Card的不同呢。
对学生当众演讲Presentation的能力更为重视 之前在公校的时候,也有Show and Tell,以及VIP日等环节,感觉不是很正式。新学校一开学就排好了顺序,每周有一个孩子准备一套十页左右的、介绍自己的slides,在班级里做Presentation,老师和小朋友可以提问;孩子第一学期的科学课,要求孩子回家查一些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生态环境的资料,并做成胶片在班上Present;另外还有一年一度的演讲比赛。我家孩子对这样的环节最来劲儿,他自发投入的精力很多,结果自然也不错!
作业多少 这一点公校私校差不多,都是几乎没有家庭作业。但都要求孩子在家阅读,对阅读的内容和结果没有什么跟进,基本属于放羊型。
法语 新学校法语教学从Junior Kindergarten (4岁)就开始了。大儿刚到新学校的时候,法语挑战比较大。没学过法语的新生与从小就上这所学校的老生一起上课,一周四次。大儿什么也听不懂,很受打击。一学期下来,听说读写全不达标(倒是不意外)。有家长另外请私教给孩子补习,我觉得一周四次课就够多了,再加上我一直比较反感给孩子请私教补习功课,于是我和法语老师谈了一次,她也觉得没必要请私教,她给了我一个学校的网址,上面有一些法语单词列表和法语故事,她建议我们每天花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好。于是我和大儿一起学起法语来。坚持了大概两个月吧,就学完了,大儿跟上班上的教学就没问题了。第二个学期,他的法语成绩除了写作还是不达标之外,听说读都达标了。前文所提及的北岸另一所私校把中文也作为可选的外语之一,倒是不错。
孩子的刚开始的适应问题 刚开学的时候,因为刚刚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了以前要好的朋友,大儿临睡前哭了几天,好在很快就过去了;我家临街的一户西人家的孩子,上一年从同一所公校转到这所私校,据孩子妈妈跟我说,哭了一个学期。直到三年级最后一天才对妈妈说:“好吧,留在这所学校吧”;我家对门的西人邻居刚从温西搬过来,孩子上二年级,原来在温西的一所天主教学校,小男孩儿转到这所学校之后,非常高兴(他不喜欢原来学校的严苛)。可见不同的孩子对待转学这件事上,反应很不一样。
硬件环境 温哥华公校的硬件环境都差不多,教学楼外面都是大大的操场,很适合孩子从教室里冲出来疯玩儿。新学校在这一点上差强人意,由于坐落于在山上,教学楼外平整的大空地不多,尽管有个铺有人工草坪的大操场,可是离教学楼稍有点距离。另外几个小篮球场,常常被玩儿其他运动的孩子占据。大儿非常喜欢打篮球,憋屈得很厉害;想尽了各种招儿,包括用棒棒糖贿赂小朋友,想让小朋友跟他打篮球,最终还是他自己加入了打冰球的队伍。由于操场不够用,小学部的孩子课间休息是按年级分时段进行的。
不过楼里的各种设施,教学设备等,与公校相比,种类全、数量多、也更先进。我了解的公校的情况是,政府只负责教职员工的工资,至于教学、办公设备,比如办公室的电脑,会议室的投影仪,以及班级的文具之类的,都不负责,家委会募集资金承担这块费用。大儿上的学校,家委会通过各种募捐活动,每年收入大概是五万加币左右。据说是因为所在社区的家长收入比较高,五万加币算比较高的,有的学校家委会一年才募集五千加币左右。每年开学的时候,校长向家委会提交预算申请,家委会批复之后才可以专款款用。我参加了几次这样预算分配会议,一位家长私底下很无奈地对我说,这位校长得有十来年没涨工资了。
费用 学费一年大概两万左右,一年的捐款大大小小加起来几千加币吧。据说(没做核查),这个费用是多伦多地区私校费用的一半,也比北京的国际学校费用低很多。另外几所教会学校学费低一些,一万多一些。
流水账告一段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