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主流观点一直认为,老子是反智主义的,主张实施愚民政策。
这主要是因为,《道德经》(《老子》)中有多处言道: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三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
“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
等等。这些都被视为老子主张“愚民”的证据。
不过,正如有许多学者所指出,如果说老子反对人民群众学习知识,主张故意使人民愚昧,以利于统治者长久维持统治;那么,综观《老子》全书,却有诸多矛盾之处。
比如,老子对阶级社会基本是持批判态度的。这种批判也包含着对统治者奴役、压迫人民的批判,并且明显地表现了老子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胡适先生就称老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向统治者放大炮的革命党”!而且老子主张“爱民治国”(第十章)——
这样一个批判统治者和同情人民的思想家,却又主张愚民,似乎不太说得过去。
所以,有学者推测,《老子》第六十五章“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原文或为“娱之”,“娱”字解为“悦乐”;但后来却被妄改为“愚之”,以迎合封建统治者的意图。
又如,《老子》书中多处称扬赤子、婴儿的无知无识,认为那是最富有生命力、最合乎自然的状态;
第二十章自言“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以及“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等;
第四十九章又称,圣人“为天下浑其心”……
可见,老子所说的“愚”民,应该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个意思。因为如果说老子主张使人民愚昧的话,那么他不单要“愚”人民群众,而且连自己和圣人也要“愚”,似乎不太说得通。
那么,老子所说的“愚”,是什么意思呢?
著名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先生在《老子注译及评介》一书中指出:
“后人以为老子主张愚民政策。其实这里所说的‘愚’,是真朴的意思。老子期望统治者培养出笃实的政风,引导人民以挚诚相处。老子不仅期望人民真朴,他更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老子以‘愚人之心’来赞许圣人的心态,可知‘愚人’乃是治者的一个自我修养的理想境界”。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老子所谓“愚”,不仅只是“真朴”、“素朴”,同时还是一种“大智”。
《老子》中惯用一种表达方式,即“正言若反”,这是老子辩证法的一个显著特征。
《老子》中有大量类似的话,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
像“大巧若拙”,巧和拙,本是对立的,相应固定的。但是某些作为,表面上看来是“拙”,人们也称其为“拙”,但实际却是比通常所谓的“巧”还要“巧”的 “大巧”;而通常所认为的“巧”,相对于“大巧”来说,就成为“拙”了。
“智”和“愚”也类似(大智若愚)。
另外,《老子》中还有一句著名的话:“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与“人之道”是对立的。
当以“人之道”者的语言,来表达“天之道”者的概念时,便形成了“正言若反”的表述方式——
“人之道”者以为“智”的,“天之道”者则以为“愚”;反之,“人之道”者以为“愚”的,“天之道”者则以为“智”。
在老子看来,依“人之道”(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智”)行事,于人于己都未必有好的结果;而依“天之道”(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愚”,但却是真正的“大智”)行事,则于人于己皆有利无弊。
老子希望我们遵循“天之道”,而不要被一些错误的常识或常态所蒙蔽、所束缚。
总之,那种认为老子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主张愚民的说法,是有问题的。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