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关注了很多的公众号,然而打开公众号列表,经常看的仅仅那几个罢了,其他的公众号,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囤积欲,仿佛我关注了,就像拥有了公众号发出的消息似的,过多的信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焦虑。
比如推荐的纪录片,自己从未看过,我敢肯定,那些博人眼球的新闻,自己也很少看,毕竟读了四年的新闻传播学,那些新闻,新近发生的事儿,做了两年的纪录片编导,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可剔除的导向在其中,很难客观。
还有推荐电影的,电视剧的……一言难尽,自己现在仿佛喜欢老电影和老电视剧,老综艺……黑白更好。一部电影可以看很多遍,这可能是另一种长大的现象吧,不在于多,而在于真的喜欢。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意见领袖”的公众号,他们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自己思考了下,他们怎么做,仿佛自己也不是特别的关心,而且自己做的只是点了关注,并未真正关注过其消息过,这种心理真奇怪。但因为自己并未付出行动,可见对自己的影响,也就只能停在他们的名字罢了。取关
还有很多心理学相关的公众号,自己真正读的心理学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公众号上关注的多,看的几乎没有,意义也不大,取消了吧。
更甚之,还有大学找工作那会儿关注的很多兼职、工作信息,而自己从未发过简历,也从未通过这样的平台真的就去兼职了,对现在的我而言,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并不是最好的平台,这样看意义也不大,更另自己惊讶的在于,许多名字类似的公众号平台,一看注册的信息,都是个人的公众号,怪不得消息如此良莠不齐,名字如此令人嗔目咋舌,可能是为了广告费吧……取关
将近200个公众号,经过了几轮删除后,剩下了20几个,发现信息更高效了,毕竟自己不用再去做筛选了。
几乎全部成为了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天下了啊,还有可爱的涛涛。
自己成了自己的编辑。在互联网并不发达的从前,订阅的杂志,有他们自己的编辑,而现在,需要我们成为自己的编辑,把冗余去除了后,才能让信息更高效,使注意放在更有意义的地方,不被过度消耗。
买书的欲望时常有,书也是一套一套的买了不少,近期又想囤积书……然而自己确实还有很多的书未读,可能下一步就是开始清理书架了,等考完试,时常的更新,就像河流,看似安静,却静静地流着。
然而自己常看的公众号就是人民日报、新华社、考研政治徐涛、哈佛商业评论、quora文选这几个,其他就是纯信息类的,比如研招网、学信网、中国银行信用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