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6章病证学说3-温热病

第6章病证学说3-温热病

作者: 严维红 | 来源:发表于2020-01-08 23:36 被阅读0次

3、温热病

      《内经》放为,温病的发生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由于内伤于精,正气不足,复感温热之邪而发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一是由于冬伤寒邪,潜伏体内,至春复感春温之气而发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温病系感受温热之邪为病,故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素问.热论》作了举例说明:“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是说夏至之前发生的外感热病称温病,夏至之后发生的外感热病为暑病,这种以季节气候为依据的分类方法,成为后世温病分类的理论根据。

        温热病的预后转机,主要取决于正邪斗争的盛衰。《素问.评热病论》举“阴阳交”为例:“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阐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 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所谓“阴阳交”,是指温热汗出之后又立即发热,标志着邪热亢盛,正不胜邪。在此基础上再出现脉躁疾(邪盛精衰)、不能食(精气得不到补益,胃气衷败)、狂言(神志散失)等,此即所谓三死候。三死候的提出,表明了古人判断温热病预后好坏的基本观点:一以正邪斗争胜衰为依据,正胜邪怯则病退,邪胜正衰则病危。二以胃气、神气的存亡为依据,“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得神者生,失神者死”。三以汗后变化为依据,热病汗后脉后脉静身凉者吉,脉躁身热者凶。这些观点,已广为后世理解和运用。

温热之邪入经络,可以循经入脏,导致五脏热病。《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肾热病者,先腰痛䯒(heng)酸,苦渴数饮,身热。”《刺热篇》并将五脏热病划分为“先病”、“热争”、“气逆”三个不同的阶段,表明了热邪的由浅入深,由轻至重的发展过程。

相关文章

  • 第6章病证学说3-温热病

    3、温热病 《内经》放为,温病的发生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由于内伤于精,正气不足,复感温热之邪而发病,《素问....

  • 温热病

    温热病包括各种温病、热病,根据感受热邪的轻重、类别和季令的不同,分别称之为温病、热病。

  • 医学传心录

    15-8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发热之病,今人谓之四时伤寒,绝不知其出入之理。夫...

  • 关于瘟疫病的归纳学习

    难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其实《伤寒杂病论》中广义的伤寒就有包括...

  • 《黄帝内经》热论篇第三十一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注: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

  • 第6章病证学说6

    3.消瘅 消,谓津液消耗;形体消瘦。阐,指内热。消瘅,即消渴病。《灵枢.五变篇》说:“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 温病——虚证

    “春多温病,易传染” 论述:温病和一般的感冒发热不一样,它的症状就是一上来就直接喉咙痛,浑身痛,头痛,发烧。 温病...

  • 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是中国明代末年以后,在南方逐渐兴起的,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明清之际,温疫流行猖獗,尤以江...

  • 《伤寒论》笔记1|一天中的六气

    “伤寒”两字来源于《难经》第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温病,有热病,有湿热。”这五种病全部来自伤寒。...

  • 读《黄帝内经》素问 刺热篇第三十二 3——热病的症状及治疗

    (原文)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6章病证学说3-温热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je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