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6章病证学说6

第6章病证学说6

作者: 严维红 | 来源:发表于2020-02-06 10:55 被阅读0次

3.消瘅

     消,谓津液消耗;形体消瘦。阐,指内热。消瘅,即消渴病。《灵枢.五变篇》说:“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此人……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内经》论消瘅,最主要有:

   脾瘅  即脾热病,实为脾之湿热病。《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脾瘅的病因病机在于恣食肥甘厚味,肥甘生内热,热气伤脾,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乃至湿热之气上泛而成。其实这也是导致消渴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脾瘅的症状特点首先是口中泛甘味; 其发展则可转化为消渴病。由于脾瘅是脾之湿热病,因此《内经》提出治用兰草(佩兰)消除其陈腐浊气。

   三消 消渴病统而言之称消瘅,分而言之为三消。三消者,上消中消下消也。上消病在心肺,《素问.气厥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鬲消即为上消。中消病在脾胃,《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胃中热即中消。下消病在肝肾,《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肝脉微小为消瘅;肾脉微小为消瘅。”此指肝肾亏损之下消。根据《内经》的论述,后世认为,消渴病是以多食、多饮、多尿,形体消瘦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其中      

 上消以多饮而口喝不止为特点,主要是肺热津伤;

中消以多食而善饥为特点,多属胃中燥热;

下消以小便频数量多为特点,多系肝肾阴精亏乏,津液耗损。

此外

《素问.气厥论》还提出了“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的消渴病,张景岳认为此系元阳大衰,金寒水冷,阳不化所,水精不布所致。

《金匮要略》又提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的阴阳两虚消渴证,它提示了消渴病变的复杂性。

但总而言之,消渴病的基本病理是燥热内盛,阴虚津亏。因此《素问.腹中论》指出“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膏梁)、芳草、石药”,以此作为消渴病的饮食和药物禁忌。

相关文章

  • 第6章病证学说6

    3.消瘅 消,谓津液消耗;形体消瘦。阐,指内热。消瘅,即消渴病。《灵枢.五变篇》说:“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 第6章病证学说2-伤寒

    2.伤寒 伤寒的含义有二:其一,《素问.热论》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确指出“伤寒”为外感热病之总...

  • 第6章病证学说4-咳嗽

    二、咳、喘、消瘅、痹证、痿证、厥证、痛证胀病、积聚、癫狂痫的病因病机及辩证 1.咳嗽 咳嗽发自肺,《素问.宣明...

  • 第6章病证学说5-喘证

    2.喘证 《内经》“喘”字、约有二义,一指喘促病证,常称“喘息”、“喘逆”、“喘喝”,“喘鸣”、“喘呼”,或称“息...

  • 第6章病证学说7-痹证

    4.痹证 痹者,闭也。痹证是指同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致使营卫失调,气血经络滞涩不通,发生肢体疼痛、麻木不仁,以及脏腑...

  • 第6章病证学说1-风论

    病症包括疾病与证候两个方面,《内经》论述病症的内容很丰富,近代名医秦伯未《内经类证》,将《内经》中的病症归纳为...

  • 第6章病证学说3-温热病

    3、温热病 《内经》放为,温病的发生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由于内伤于精,正气不足,复感温热之邪而发病,《素问....

  • 2018-8-8 读经感恩日志第156周第3天

    妈妈读经内容: 1、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可下病脉证并治第22-1; 2、尚书 毕命第26至冏命第28; ...

  • 2018-8-7 读经感恩日志第156周第2天

    妈妈读经内容: 1、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可下病脉证并治第22-1; 2、尚书 毕命第26至冏命第28; ...

  • 伤寒论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本条为太阳中风提纲证。 【太阳病】,应包括第1条脉证。 这类患者一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6章病证学说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rd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