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拆不成器孩子教育
一起种棵“苹果树”,你来吗?

一起种棵“苹果树”,你来吗?

作者: 熊妈侯蕾 | 来源:发表于2021-01-14 15:32 被阅读0次

01 

2020年年末,我在自己的妈妈社群里发起了“每天给孩子写苹果”的50天挑战活动。就是把每天看到的孩子的闪光点写在便签上,贴成一棵“苹果树”。目前这个活动已经进入第二期。

我们家的“苹果树”

在去年的第一个50天,我并没有对“怎么写苹果”做出太多解释,大家只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每天去找到孩子的闪光点,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上周开始第二期时,开始加入了具体要求:

第二期“写苹果”的要求

02 

前两天,小伙伴A私信我,说本来打算参与第二期活动,但是我现在还有事儿,怕达不到要求,所以还是先偷偷学学。

听A伙伴这么说,我想起另外一位群友B,第一期活动她坚持写了二十几天,在分享自己没有完成挑战的原因时她说:有一个周末事情多忘了写,第二天一想,“反正也完不成了”,就没有继续写了。

如今的朋友圈,各种“坚持打卡”的活动多如牛毛,谁要是没参与过几个都不好意思提自律。

但我们也都对这种情况非常熟悉:刚开始的时候激情满满,觉得有“他律”辅助一下,自己“肯定能坚持下来”;坚持的那段日子其实并不轻松,每天心里都绷着根弦,常常是到了最后阶段才能勉强完成;要是一旦哪天有特殊情况断开了,就会忽然泄气,“反正已经没有连续了,后面何必还为难自己呢?”结果就是行为呈断崖式下跌,原先立下的Flag自然不知倒到哪里去了。

打卡常见现象:行为断崖式下跌

来回几次之后,A伙伴这种想法就很容易理解:害怕自己完不成,干脆就别开始了。虽然给自己留下了“不参与也可以偷偷学习”的心理安慰,但我们其实都知道结果:连被打卡的压力这种“强他律”拽着都没法完成,指望完全“自律”……能有多靠谱?

03 

不开始,我就不会失败!

半途而废还不如不要开始。

这种心理很真实、很常见。

可是,认真想想看:“只做了一半”,真的还不如“什么都没做”吗?

做一件工作,原本按计划能挣100元钱,但中途有变只做了一半,挣了50元钱。你会觉得“还不如一分钱不挣”吗?

肚子饿了想吃东西,原本指望吃一碗,结果只有小半碗了,你会想“反正吃不饱,干脆别吃了”吗?

别人欠你200元钱,你去讨要的时候他说手头紧还不完,现在只拿得出80来。你选择收还是不收?

我猜这些选择对你来说一点都不难。但下面的这些想法可能就没那么自然了:

一也比零强!

在《让你的时间多一倍》这本书中,作者法比安·奥利卡尔把这种思维的转换浓缩为一句简单的:“一也比零强!”

一也比零强!学龄前的小朋友都知道的简单比较,怎么就成了还得“转换思维”才能理解的“深奥道理”了呢?

关键在于目光聚集的位置不同。

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不要总是去想你只能做到什么程度,或者想你最后会不会失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要想不管你做什么都比你什么都不做要好。

说“半途而废还不如不要开始”时,强调的是“付出”,如果没拿到结果就会被看作“前功尽弃”,还要承受内心的沮丧和失落,自然避之不及;但如果换个角度,把着眼点放在“收获”上,就很容易看到:即便少于预期,也总是“聊胜于无”,当然要“多多益善”。

回到给孩子写苹果的“50天挑战”上。

没能连续写50天,挑战不成功的确会遗憾;但,写了的那21天,妈妈给孩子的鼓励和爱意也增加了呀;即便只写了一个星期、甚至只写了一天,孩子得到的妈妈的正向关注,也一定比从来没写过,要更多啊!

所以,“50天挑战”只是个形式,与其盯着“完成后”的满分50分,不如看看眼下:

写一天苹果,娃自信+1;写两天苹果,娃自信+2;写三天苹果……

怎么着也比从来没开始的“零”强太多了吧?

04 

除了对“做不到”的恐惧,小伙伴A其实还有别的担忧:

我最近在看《无条件的爱》,发现咱们很多妈妈写苹果的方式,其实是“有条件的爱”。后来您在第二个阶段开始强调细节表现。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先抛开不同人对于同一个行为可能不同的判断,不管“无条件的爱”会对苹果有哪些要求,妈妈们第一期写的苹果是不是真的很多都是“有条件”的……且让我先简单粗暴的把这个问题抽象一下:

一件事情,如果明知做得不怎么样,还要做吗?

对于有些人而言,说到这里,就可以直接回到前面“一也比零强”的轨道上了;

但也有些小伙伴会担心:如果某个行为做得不对,可能会带来反方向的效果——这不是1和0的比较,而是-1和0的比较啊!比如我们从小就熟知的成语故事“南辕北辙”。

带着这样的担忧,小伙伴A的这个反馈,隐含的问题可能是:

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期打卡刚开始的时候就提出“强调具体细节”这个要求?提前把“怎么做才是对的、才是好的”告诉大家,难道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要让大家在第一个50天里走那么多“弯路”呢?

05

先来打个比方:假设有个人想学游泳,下面哪个方法更容易开始?

1、先下水扑腾扑腾玩起来

2、先请教练在池边教会他标准的游泳动作,都记住了再下水

答案不言而喻。

同样是在《让你的时间多一倍》这本书里,作者也对这个现象做了解释:

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一个计划需要投入的越多,实施起来就越是不容易。一方面,它的启动难度会很大;另一方面,在整个的落实过程中要完成大量的工作并承受巨大的压力。

当你要着手一个伟大的计划的时候,千万不要让自己压力太大。把它进行分解,把困难降到最低,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所以,很多细节的标准不是不需要,但在什么时候被提出来差别却很大:

刚开始就制定一个完美的“行为标准”,其美好愿望当然是开门见山目标明确,但更大的可能却是……因为山太高太难爬,跃跃欲试的攀登者在开始前就被吓住、知难而退了。

有一种失败叫不想开始

如果没有开始,就又回到了“零”的状态。别说最后的成功,连成功的可能性都没有了。

是的,开始了不代表一定成功,但没有开始就一定不可能成功。

两相比较,你会选择一个简单(可能不太完美)的开始,还是一个完美(但亚历山大)的开始呢?

我选前者。因为……不管什么样的开始,只要开始了——一就比零强。

更何况,养孩子原本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无条件也好有条件也罢,我们都是在摸索着寻找“更好的方向”——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一件值得做的事,即使做得不怎么样,也依然是值得的。

06

其实,《让你的时间多一倍》里,紧跟在“一也比零强”之后,还有一条重要原则:

当我们说“一也比零强”的时候,强调的是“开始”;

想要有回报,在“开始”之后,别忘了“一直”。

说到这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几乎所有的打卡挑战都会设定一个看起来有点为难人的时间期限了吧?

还是回到“写苹果”这件事儿。

写一天当然比不写要好。但如果你想看到自己和孩子的改变,只写一天还是不够的,哈哈!

那么,你要不要一起,就从现在开始,给孩子种棵“苹果树”?

打卡小伙伴们疯长的“苹果树”

相关文章

  • 一起种棵“苹果树”,你来吗?

    01 2020年年末,我在自己的妈妈社群里发起了“每天给孩子写苹果”的50天挑战活动。就是把每天看到的孩子的闪光点...

  • 苹果树生病了

    在一个苹果园里,有两棵苹果树,一棵是老苹果树,一棵是小苹果树。有一天老苹果树生病了,小树着急地问:“妈妈你怎么...

  • 给你一个苹果

    文/肖肖 站在蓝天白云里 你是一棵苹果树 青草 木马 牛羊 还有更大的一棵苹果树 叶尖想要庇荫你的树梢 却刺痛你的...

  • 你是一棵怎么样的树,将成为一片什么样的土壤

    你知道吗?你就是一棵树,同时你也是一片土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每个人都是一棵的“苹果树”,而自己...

  • 迷茫时如何选择

    今天读了两棵苹果树的故事,感触颇深。 两棵苹果树的故事 农夫种了两棵苹果树,它们从小就经历了各种暴风、日晒、虫蛀,...

  • 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今晚听了一节心理辅导课,下面把内容要点分享出来,希望对你有帮助。 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第一种选择: 苹果树苗...

  • 一棵苹果树

    你是一棵秋天的苹果树 挂满了香甜的果实 我闻到了开满鲜花的春天 风景里仅剩一棵苹果树 我的目光引向了天空 你是远方...

  • 生气的苹果树

    有两棵苹果树长在原野里。这一年,它们都开始结苹果了。 其中有一棵苹果树,第一年结了10个苹果,它很高兴。但有人来摘...

  • 按图索骥

    一棵苹果树,长了一颗苹果;另一棵苹果树,长了一百颗苹果。那是不是可以说长一百颗苹果的苹果树一定比长一颗苹果的苹果树...

  • 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起种棵“苹果树”,你来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jf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