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痛恨物理的文科生,最近几年才不小心接触到"熵"这个概念。不是故作高深,是发现对于很多事情来说,如果引入这个概念,会省去很多底层的理论铺垫。比如,我一直试图说服小妞,为什么散漫是错的,自律是对的;为什么熬夜是不对的,早睡早起是对的,为什么说邋遢是不对的,整洁是对的,又为什么说努力是对的,耍小聪明是不对的。多数时候都会被她一个白眼翻回来。孩子管不了,只能管自己了,才发现自律确实是个很难很难的事情,除非对一件事是真爱或事关极其重大,否则真不愿意用自律约束自己。
回头说到"熵"的概念,这是186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的,用以度量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或者叫系统中的无效能量,用公式表示是"S=-∑ P ln P"。"熵增"这个概念说的是,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作功,其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大。"熵减"的定义你懂得,与"熵增"对应。对宇宙而言,"熵增"或"熵减"只是一个现象,不可逆也不能讨价还价,更无所谓好坏。但对于"人"这个小宇宙来讲,这些定律不仅非常有用,还能分出好坏。
仔细想想, "增熵定律"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定律。从宏观方面讲,它预示着宇宙总有一天会走上热寂,而所有的生命会消失。从微观角度看,每一个小系统也会随着"熵增",不断衰退并走上死亡。只是宏观系统发挥作用的时间太长太长,即使对于已经牛上天际的人类来讲,大概率也是看不到的;而小系统是直接作用于每个生命,如果过于关注结果,容易将人导向"虚无主义",所以还是回归到个体生命的过程去观察,可能更有价值一些。
从n多牛人的奋斗史可以看出,他们的生命都是在追求"负熵"中开花结果的,或者说,他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在与"增熵"相搏相杀的斗争中渡过的。所以不用羡慕人家牛人的光环,每个人都能做到,只是愿不愿意去与"熵增"去撕,而且是坚持不懈。从定义看,"熵增"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封闭系统,一个是无外力作功。只要打破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做到"熵减"。
所谓打破封闭系统,是指一个人要有意识地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对新思维、新观念、新工具开放,对世界、他人、自己开放。一个人能做到接受新观念,尝试新事物,接纳新工具,就基本上能做到与世界同步,不会被轻易抛弃。这是第一层面的开放,多数人通过努力就能做到。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开放是第二层面的,需要有成熟的心态和眼界,丰富的经历和认知,才有可能做到,这个境界是部分人可以达到的。对真正的牛人而言,本身就是系统的创造者,比如爱因斯坦、乔布斯、马斯克。。。我们能理解他们的系统就很不容易了,那是最高境界的"熵减",普通人能围观这个系统,当个吃瓜群众就很幸运了。但不管最终到达哪个境界,都值得让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开放系统,不封闭在自己的认知中僵化,不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中妄自尊大,更不会早早放弃自己的目标坐吃等死。
所谓外力作功,实际上是打破一种平衡。包括各种舒适圈,各种自以为是,各种不求进取。这个外力可能是妈妈的唠叨(其实卵用也不管),知耻而后勇的苦逼遭遇,或者从天而降的馅饼,但这些都是被强加给个体的,核心还是在外力作功后的内在觉醒。这种内在力量是颠覆性的,它能创造一个目标,让一个人像驴子一样不知疲倦地去追求。而这个追求过程更神奇的地方是,它让一个人聚焦于有意义的单一目标(或者主要目标),这个聚焦可以创造复利,让一个人的能力不断叠加;最终,创造非线性增长,把一个人送上巅峰。这就是"熵减"的价值。
一个人生来就被扔到"熵增"的环境中,这是人的宿命。它能毁灭我们,同时也可能成就我们,关键是看如何去选择。是随"熵"逐流,还是逆"熵"而上,选择方向不同,用得力气不同,自然结果也就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