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的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书评|情人――十六岁那年遇到的性
重读情人。再一次被的一段话感动。
不同于第一次的震撼,更多的在于对本书的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美丽的电影语言
在书的封面上的作者介绍是这样的: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和电影艺术家。正因为作者是剧作家、电影艺术家,所以她写出来的小说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家写出来的小说。
“我才十五岁半,在那个国土上,没有四季之分。我们就生活在惟一的一个季节之中,同样的炎热,同样的单调。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一个狭长的炎热地带,既没有春天,也没有季节的更替嬗变。”
就像是默默地、低沉着声音的独白。
“我是为了上中学才穿这样一双带镶金金条的鞋的。那天值得注意的是小姑娘头上戴的帽子,一顶平檐男帽玫,瑰木色的有黑色宽饰带的呢帽。”
看过电影或者是书都难以忘记那个穿着白色裙子和凉鞋的十六岁少女。那个少女就站在西贡的河边,显得那样单薄又那样美丽。
还有那扇窗子那间房子――城内南部市区的一个单间房间,速成式的家具都是现代式的。外面是如此的嘈杂,房间里的光线是那样的昏暗,没有打开百叶窗。
就在这里,他们相爱。或者说,两个孤零零的人,渐渐的被紧紧吸住,慢慢的被抓紧,后来沉浸在快乐之中。
张爱玲说:“通过女人的阴道到达女人的心”,那位中国少爷就算孱弱就算无法娶她,却还是占据了她当年的回忆。倒不是有多爱,只是因为特殊,只是因为那是人生独一无二的记忆。
其二 结构的理解
《情人》这本书超越了一般人的阅读习惯大概是因为它有些意识流的叙事方式。但细细品读才发现:本书分为三个结构,作者对往事的叙述,心理的描写以及留给读者的自我感知的空间。
真正的艺术家,无论是小说家或者是作为电影创作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为读者或者是观众留一定的自我遐想空间。毕竟艺术实践活动中,艺术鉴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将这本书分为这三个部分去理解,大概也不会用那么晦涩难懂。也可能是女人之间都心意相通,所以读者书仿佛也能感受杜拉斯的情怀。
另外,王小波也曾感叹情人的叙事结构安排之精巧。因为不管你把他的那一段踢出来或者是将其顺序调换,它也再没有原来的味道。这与《小说面面观》中的观点相似:一本真正经桥的小说或者是小说集,其上下文、文与文、段与段,都与电影艺术的隐喻蒙太奇相似,前后铺垫,精妙无比。
三 关于情怀
“在平屋前廊的阴影之下,我们空空张望着暹罗山。在阳光照耀下,山脉茫茫苍苍,几乎是暗黑色。母亲终于平静下来,像是被封闭起来一般,我们作为孩子是无比英勇的,但毫无希望可言。”
我的小哥哥死于1942年12月日本占领时期。
这样平平淡淡的语言,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女人才写得出。
我的小哥哥,他在我的身边走着,他注目望着那向着荒凉的大路敞开的大门。
心里还藏着爱和疼惜,在那样毫无希望看不到光的家庭和时代里生活。这个女人过早地成熟,生于不幸和乱世,在隅角里生活,吃尽了苦头,于是性格里多了理解多了柔和。大概是小哥哥激发了她的母性,而那个中国男人在她还懵懂无知时夺取了她的贞操,同时养活了他们一家。那个中国男人不能爱她,正如他所说他根本不能爱她。又正如他所说和过去一样她依然爱他她说她叫爱她一直爱到他死。
后来终于理解了,那是欲念。在他的欲念中,她居于一定的统治地位,久久不变,情之所系,无边无际的温柔亲爱。有爱、有欲,两者相交,他曾以为这样能寻找到自己,她成为自己的有悖于理而感到痛苦。也许是受骗了吧,也许他们应该同哭同泣。哭泣过之后,爱就诞生了。
爱诞生了,后来一切都封在记忆里了。你只好跟我表白说你爱我到死,我只好把你写进故事。
《情人》剧照最近重读杜拉斯。文章写的急。欢迎一起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