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会说,我也不是个书法爱好者啊,不必懂书法吧?
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书法作品,也许你对中国的书法艺术没有太多了解,但你应当曾经在旅游景区、古人留下的园子、历史博物馆里面,亲眼见过各种书法作品,载体会有青铜器上的铭文、碑刻、摩崖石刻、简牍、纸质书画......
有没有让你爱不释手的作品?
有没有让你看了之后倍感安宁,特别想要多看几眼的作品?
看到一幅书法作品时,要怎样体会出藏在它背后的艺术冲击力?
中国书法,可以成为你的社交货币,成为提高你审美认知的手段,作为你的精神家园,你可以效仿古人,提升自己的境界,丰富生命的状态。
因为,艺术形式是创作者的脾性和情绪的外化表现。
我们为什么要懂一点书法?
《中国书法通识》是一本图文相激的好书,作者方建勋在北京大学开设的公选课《书法审美与实践》一座难求,深受学生喜爱。是一名资深的书法研究者、实践者以及传播者。
他在书中将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多年教学和实践的经验总结,给我们一套评价方法,教我们如何从笔法、结构、章法、墨色等各个维度对书法作品进行欣赏、评点,让我们能更“懂一点书法”。
懂一点书法,让你对书法有正确的认知
如果自己练笔,会有更好的体验和学习效果,勤奋书写是必须,正确指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走上书法研习之路。生活中找到一个自己热爱,让自己修身养性的方式,何乐而不为?
懂一点书法,让你的聊天更有趣
“字如其人”是啥意思,大师们的书法风格是什么,师承如何,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作品出现?
他们之间是怎么你来我往,互相调侃的,后世的大师,对过往的大师是如何看待、追随、继承以及发扬的?
怎么才能聊得有意思,有信息增量呢?
01 字如其人,性格与情绪造就了作品的生命力
潇洒的人才能写出潇洒的字
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书法作品中体现出了一种从容不迫感,也许正因为苏轼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差点殒命,死里逃生的他,让自己的生命境界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临江仙》《定风波》都是被贬黄州之后的创作的。
从中看出,他走向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也许是对生命的大彻大悟让他的艺术也顿然升华。人生境遇有时正是如此充满魅力,“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的作品中因而有了大起大落的张力,却又不让人觉得紧,而是放松。这种举重若轻的博大气势,被千百年来的观者敏锐地捕捉到了。
江南才子里的侠客徐渭
“站在他的书法作品前,人的内心也会随之激荡。”是作者对徐渭作品的评价。
虽为江南才子,性格却更像一个侠客,作品风格看上去像是在挥刀做书画,经历了坎坷的一生,晚年画过一幅《墨葡萄图》。
提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笑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他的作品有一种笔墨狂奔,撼天动地的气势。
他的书法风格虽然与大众审美相去甚远,接受起来确实有难度,他自己也说“高书不入俗眼。”
毕竟,我们这世间的大多数人都是俗人,生活在世俗,没有徐渭的经历,更体会不到他的不羁。
可能也不能很好地通过他的作品,与他感同身受。也许,金庸小说中的大侠们,可以与徐渭相谈甚欢。
他的一幅幅画作,如同在演奏着《命运交响曲》,充满了力量,能带给人生活的勇气。
02 培养“我神”,展现书法的灵魂
文征明《赤壁赋》的楷书作品,78岁依然可以写出精气神。那么,气和神是什么?是玄之又玄,不可捉摸的吗?
虽然气和神都很抽象,但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书法是生命体,不仅要鲜活,要有骨有肉有血,还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人所谓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气韵生动,是书画的共同追求。生命就在乎于这个“气”。
笔势贯通,在空气中完成,这个感受,写一写毛笔字你就可以感受到,墨不只在笔尖,在空气中就已将笔的走势完成,所以即便你觉得是一笔一划的楷书,也需要有气脉的流荡。
“神”是书法的灵魂,是书法的精神。
要有“我神”,就是自己的独立精神气质,不光是大师,即便是自己练着玩玩的书法爱好者,也要有自己的书写个性,将自己的感悟和思绪,体现到作品中。
“如果最终没有写出个性,相当于一个什么缺少了独特的灵魂。”
作者也提到一些书写体验,开始写的时候,可能放不开,有些拘谨,后面就会越写越舒展,进入状态,作品的呈现也会变好。所以,作品最精彩的往往不是在开头,而是在中后。
因为书写者已经来到了心与手的相融阶段,进入了自由书写的状态。
03 中国文人,借书法获得生命的平衡
“中国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与对功业的追求虽是两个方向,但最终都是为了获得生命的平衡。中国书法史上的名家,大多是积极进取,有家国担当的士人,是儒家积极入世理想的践行者。但在书法上,他们构建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大相径庭,超越了现实世界。”
你有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来到这里,你可以放下烦恼和忧愁,或者你可以通过它来舒缓情绪,释放压力,精神家园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此。
晚年潦倒的徐渭,作诗内容都能见出其落魄之态,但是书法依旧潇洒不羁,生趣盎然。难怪他会把苏东坡评价为“不够洒脱”。在自己的生命状态里,他通过书法挥洒着自己侠客般的快意恩仇。也许金庸小说里的侠客们,可以与他产生共鸣。
吴昌硕,一生都在临摹《石鼓文》,以求达到“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他的临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结合了自己不断变化的心境,把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溶入到自己的每次临写中,不断与心灵碰撞,以获得新的体悟,让书写产生新的变化,达到新的境界。
因为“技法有止境,境界无止境。”
中国的文人们,很多都将书法当作了获得生命平衡的精神家园,这也是中国文人之幸。
如何达到心灵自由驰骋的理想境界,想必是书法家们一生都会去追逐的目标。
方建勋教授把中国书法在审美境界的追求和创造上,总结为三个共性特征:
一是清净。“一种清凉之气,这是古人对笔墨干净的讲究,以及对理想书法的追求,他们期待在喧嚣尘世之外,营造出一片清净的书法境界。”
二是尚雅。“一种讲究书卷气的艺术,雅是书写者气质的自然流露。写字匠的字之所以会受到批判,就是因为不够雅,趋向俗,难以超越现实世界。”
三是化境。“也就是进入自然之境。所谓化,是人、书法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就像庄子说的“万物与我为一”。”
感谢中国书法,让我们无比自豪,为自己的民族能拥有如此多的书法大家,拥有如此多的传世或(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以传世的伟大作品,有着各种文化印记,诗、书、画、印种种艺术形式彼此交融,互相影响。
翻看此书,能够让你得到一种难得的内心平静。我会时不时地翻阅此书,会不断回顾、体悟和欣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