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7·25-1
【原文】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白话】孔子说:“唯有妾侍和仆从最为难养,亲近之他们就不知逊让,疏远之他们就会怨恨。”
【思考之一】为何夫子会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
“女子”指家里的仆妾。钱穆先生曰:“妾视仆尤近,故女子在小人前。因其指仆妾,故称‘养’。待之近,则狎而不逊。”“小人”指仆隶下人。《集注》曰:“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李炳南先生也认为“女子小人专指男女仆人而言,如古时宫中的侍妾仆从之类。”所以,女子、小人应该是指社会地位低下、依附于主人的下人,且没有立志修学之人。
《论语》编纂者尤其高明,在《阳货篇》接近尾声时,上一章谈了圣贤所恶之人之事后,紧接着又说对两类人的担心:一是女子,二是小人。这两类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你对她太太好了,她就恃宠而骄,搞得你啼笑皆非;对她不好,她又怨恨死你。千百年来,本章作为圣人的三大罪状(愚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歧视农民:樊迟请为稼,子曰吾不如老农;鄙视妇女: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一,纠缠不清。其实这是没有读懂经典,也弄清夫子的用心而至。
其实,本章夫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女子与小人的性情特征,易受情绪控制,发乎情而不能止乎礼,所以才难于教养,难于相处。同上章一样,夫子不是看轻这些人,讨厌这些人,而是点出他们德性上的缺失,想要唤醒他们,提升他们。夫子只是担心女子与小人为性情之偏所累,在德行提升上无法逾越自身障碍,无法大踏步前进,才满怀深情、悲心切切地发出直指人心的言教,后人若无法正确领解夫子的心意,就会有很多误读,甚至莫须有的毁谤。
邢昺《论语注疏》说:“此章言女子与小人皆无正性,难畜养。所以难养者,以其亲近之则多不孙顺,疏远之则好生怨恨。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若其禀性贤明,若文母之类,则非所论也。”就是说,女子与小人在性情上皆有所不足,有失其正,所以很难与之相处。亲近他们,就会很放肆,很不恭顺;疏远他们,又会招来很多不满与怨恨。这里说的女子只是部分列举,并非通指全部,因为那些禀性贤明的女子,像周文王母亲之类的则不在此列。邢昺的解读相当客观,一方面看到女子大多注重感情,又多细腻敏感,凭直觉行事,情重则礼疏,所以难养。另一方面,女子中也有知书达理、情礼并重的人,她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不易为外界干扰,不易受情绪左右。
皇侃《论语义疏》曰:“女子小人并禀阴闭气多,故其意浅促,所以难可养立也。”这是从秉性气质上分析女子小人之所以难养的原因。何为“阴闭气”?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常居实位而行于盛,阴常居空位而行于末。故阴无事之时起之空处,使之备次陈,守闭塞也。”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来阐释人伦之道,阴阳是相对的,女子与小人二者皆属阴。相对于阳居于实位,易于施行其力而显其盛,阴常处于虚位,所以常显现为封闭不通,闭塞无知。也就是说,由于女子和小人都禀受了阴闭之气,又缺乏教养制衡,所以他们的性格气质多为“浅促”。“浅”即浅薄无知。“促”就是偏急、急躁之意。女子小人浅薄无知而又偏狭急躁,所以难可养立。
从秉性气质上分析了女子小人的特质之后,皇侃接着说:“近之则不逊者:此难养之事也。君子之人,人愈近,愈敬;而女子小人,近之则其承狎而为不逊从也。远之则有怨者:君子之交如水,亦相忘江湖;而女子小人,人若远之,则生怨恨,言人不接己也。”这是将君子与小人做对比,说明为何女子与小人难于相处,难于教养。君子有志于道,心胸开阔,体恤他人,所以越是靠近,越会被他的仁心大爱所温暖,内心自然生出恭敬仰望;君子之交淡如水,他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又不过分执着,无论他人怎样对待自己,疏远自己,他都淡然接受,一笑了之;而女子小人,受短浅知见、狭隘心胸所困,和他亲近,他就会狎恩恃爱,不知恭逊之礼;而稍有疏远,他就会失去所望,心怀怨尤,愤愤不平,一直抱怨他人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自己。皇侃的分析代表了古代对女性的普遍看法,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独立,导致女子形成以男人为中心的依附型人格。
其实,女性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性情特征,与其生理、心理特质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在处理事情的方式、感受外界信息的敏感度以及情绪表现上男女差别极大。这一点古今皆然。相比于男性,女性对外界的刺激更敏感、更容易激动,更感性、更容易情绪化,也就更易缺乏安全感。所以,女性更在意他人的态度与评介,更容易陷入“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之中而难以自拔。
总之,女子、小人从属于人,赖人生存,心胸狭隘,人格卑贱,那种寄生的特性,使他们与主人相处中常常会逾越份际,出现关系错乱的现象。蕅益大师说:“曲尽女子小人情状。”道尽了女子小人为情所困,不得自在的相状。李炳南先生认为:“不孙与怨,皆由于发乎情而不能止乎礼。女子与小人重于情,情重则礼疏,所以难养。果然情礼并重,自然不在此章所论之列。”
宋儒戴溪《石鼓论语答问》总结说:“圣人察于人情之际,亦微矣。上而宦官宫妾,下而家人臧获,皆是物也,远之不可,近之不可,则亦难乎其为养也。不求诸家而求诸身,得其所以养矣。”夫子对人的性情观察十分细微,这完全出于圣人悲天悯人之心。他观察到有这样一类人,和他们不易相处:近不得,远不得,近了不尊重你,远了又怨恨你。他们活在自己的情绪世界中,以他人对自己的脸色和态度,决定自己的心情与心态。
让人警醒的是,只要未经圣人之学的教化启发,我们都有可能陷入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依附型人格之中,盲然无觉,又深受其害。所以,对于想要提升生命品质的人来说,这句“子曰”永远具有警示意义,永远可以引起人们的深度反思。
【思考之二】如何对治我们自身“近则不孙,远则怨”的习气?
对我们一般人而言。女子小人,不是指哪一类人,其实不是以身份、性别、社会地位来分判,而是泛指存在于我们内心的那种依赖别人、不断索取的心理行相。即使你是一个大男人,或者身居高位,当你向外攀缘、追逐利益、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时,顷刻间就变成了女子和小人,因为你会低声下气地讨好别人、看别人的脸色,俨然成了别人的奴婢仆人,这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我们主动的,是对金钱的欲望让我们变成了这副小人模样;而一旦求之不得,事与愿违,就会马上翻脸,甚至反目成仇。
那么如何对治解决呢?云门隐者按曰:“从‘养者’或者齐家治国者角度来说,庄以蒞之,慈以畜之,以礼;从‘女子与小人’角度来说,则是反之于自己之身心,素位而行,以礼。”对于有家有国者来说,是要以礼庄重地面对他们,以慈祥爱护养育他们;对于“女子小人”来说,也要以礼反躬自省,素其位而行。 朱子《集注》也说:“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情理交融、宽严并举,就不会出现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情况。《三字经》:“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江谦《补注》曰:“女子小人,皆须教之以道,学道则易使也;若养而不教,则有怨与不孙之弊。”作为一家之主的君子有责任养家糊口,但更有责任施行教化,养心尤重养身,帮助每一个家人的心灵成长,才是养之大义所在。有缘走到一起,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真正追求的是彼此的心灵提升。
圣人教子学《诗》学《礼》,诗礼传家。“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主人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处理好五伦关系,千万不能因情而废礼,关系再亲密,也要以礼相待。“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成员之间有了礼的基础,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要读圣贤书,把一些可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整理成家规、家训,使每个家人都能够有所依循,照章办事。《朱子治家格言》:“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