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书札记 | 旧制度与大革命

读书札记 | 旧制度与大革命

作者: K平方 | 来源:发表于2020-09-02 19:45 被阅读0次

孙中山:十年以前,衢云兄跟我在此讨论何谓革命,当时我说,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字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再道何谓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是革命!——摘自电影《十月围城》


今天要分享的是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是一本19世纪的著作,作者试图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大革命唯独在法国而不是其他地方爆发?为什么革命在它打算摧毁的那个社会里完全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古老的君主制度会如此突然而彻底地垮台?

革命在苛政较轻的地方发生

人民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统治者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矛盾达到了极点,也就爆发了革命。然而,托克维尔却指出“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完整、人民受其暴政折磨得最严重的国家却没有爆发革命,最早爆发革命的反而是人民对暴政感受最少的国家”。

在他看来,在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的地方(比如农奴制的德国),农民之所以还能忍受领主的残酷压迫,是因为领主还承担着管理和保护村庄的义务。法国自由农民之所以不再能容忍任何封建压迫,原因一方面是法国农民已经变成了土地所有者,另一方面是他们已经从领主的控制下完全解放出来;前者导致了封建制度对他们的压迫的前所未有的直接化,后者则意味着封建压迫的施加者已不再是农民的管理者和保护者,意味着法国农民心理上的“失衡”。就是说,人们心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天平在德国是相对平衡的,在法国已经倾覆。

中央集权,统治者变成监护人

在王国的中央,王座的近旁,形成了一个格外强大的行政机构——御前会议,它既是最高法院、也是高级行政审理委员会,事无巨细地管理着所有的公共事务。“修理被风损坏的教堂屋顶,或者重建神父住宅倒塌的墙壁,都必须征求御前会议的决断。从距离巴黎最远的农村教区到最近的教区,都受这种规则的约束”“有些教区甚至为25里弗的支出申请御前会议的许可”。

管得太多、太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机构臃肿,行政机构与官员到处都是,行政效率低下,“一个教区申请重建教堂的塔楼或者修理内殿,我从未见过在一年内获得批准的,通常情况下需要两年或三年才能得到许可”。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政府不断地折腾,以惊人的速度一个接一个地制定新规则,以至于下级官员们面对如此频繁发布的命令经常不知所措,更别提严格执行了,法律成为拒绝履职的借口。人们既将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政府,如果没有国家的参与,谁都无法想象能够完成任何重要的规划;也将所有一切的问题都归咎于政府,仿佛连那些最无可避免的灾难——包括气候异常——都是政府的责任。

繁荣加速革命到来

在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进行回顾时,托克维尔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革命之前的20年,社会繁荣迅速发展,其速度超过大革命之后的任何时期。法国发展得越来越繁荣,然而人民却似乎越来越焦虑和不安定。不满情绪变得日益严重,对一切古老制度的仇恨愈演愈烈。后来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要中心的那些地区,恰恰是法国的进步最为明显的地方。

托克维尔给出的答案是,尽管政府在大革命爆发前已部分转换了自己的角色,致力于“分配救济和奖励,承揽公共工程”,但它仍然保留着许多专职政府的毛病。民众“用自己的资金投资国债,他们永远不可能指望政府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支付利息”“穷人与国家打交道时,他们别无选择,只得与特别法庭、有偏见的法官、草率或虚假的程序、强制判决作斗争,在不允许上诉的条件下争取损害赔偿金” “人民虽已成为他们同情的对象,却依旧是他们鄙视的对象”。

改革若不彻底,必导致其灭亡。“当人的处境日益恶化时,未必总会导致革命。最常见的情形是,人民毫无怨言地忍受最暴虐的法律,仿佛无知无觉,而当负担减轻时,他们却开始最激烈地拒斥那些法律。革命所摧毁的那个政权几乎总是比它之前的那个政权好,根据历史经验,当一个坏政府着手改革的时候,常常就是他最危险的时刻”。半吊子的措施更易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当你企图兼得鱼和熊掌的时候,往往会得到最坏的结果。对于这种现象,托克维尔感叹到“一方面,这个民族发财的欲望每天都在膨胀。另一方面,这个政府一边不断地刺激这种新激情,一边使其不稳定,既煽动人们又挫败他们,这两方面都加速了它的灭亡。”

孤立无援的农民

离弃乡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乡村里几乎不存在延续一个世代以上的富裕农民。一个勤劳的农夫一旦设法积攒了一点财产,就会立刻让他的儿子丢下种田的工具,安排他进城,给他买个小官职”

农民承担着不断变化的军役税(军役税的摊派是主观任意、不断变化的,以至于农夫也无法预知下一年要交多少税)、收税员苦差(人们都养成了靠诽谤和仇恨压倒别人的习惯,富裕有充分的理由令人惊恐)、难以忍受的兵役(为了避开征召,他们时常逃进森林,政府要出动武装人员逮捕)和徭役。在乡村,一旦冬季来临,乞讨就成了绝对必然的问题。

贵族享有免税的权利,在城镇的资产阶级有无数种办法减轻或规避军役税的负担,社会的进步使其他阶层都变得富裕,唯独把乡村人民留在绝望之中。没有人关心丧失了与上层社会沟通能力的农民,没有人在意农村的失语,文明唯独遗弃了他们。

说到农村,最先浮现的是“乡愁”和“空心化”,一边是前赴后继地到城市去,一边是感怀“无处安放的乡愁”。一般来说,城市有良好的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是最优选择,就算在“留不下城市”的情况下,也不一定甘心回到农村,而是更可能在当地县市一级的小城镇安居扎根。反过来看,正是乡村生活让人们看不到前景,才导致农民前赴后继地往城市涌。乡村振兴、精准脱贫,都是为了让农民看到希望、让弱势群体的生活有所改善。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转型、体制的改革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各阶层的利益诉求都要统筹兼顾,特别是在社会变革中最易受损的群体,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颇。

相关文章

  • 读书札记 | 旧制度与大革命

    孙中山:十年以前,衢云兄跟我在此讨论何谓革命,当时我说,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

  • 《旧制度与大革命》札记

    1789年,法国大革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不久人们就忘记了自由,甘当拿破仑的“平等的奴隶”-1。 这是...

  • 2018-04-26

    旧制度与大革命0.5h

  • 9.22

    管道的故事 旧制度与大革命 DT时代

  • 旧制度与大革命

    下面每一页老衲都要朱批两个字 卧槽 只要稍具社会常识和政治眼界就会明白“卧槽”这两个字的分量

  • 旧制度与大革命

    晚安,打呼噜的旅友! 你有呼噜,我有臭脚,掉个头,谁怕谁?

  • 旧制度与大革命

    第二章读起来有点晦涩 大革命的目的:追求自由和反对宗教(后者有点像咂孔庙) 反对的宗教指基督教,反对的原因不为别的...

  • 旧制度与大革命

    不一一截图了,出差中。

  • 《旧制度与大革命》

    1.大革命中旧制度的影子 法国大革命之后出现的很多“新生事物”,其实在旧制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萌芽。比如法国征兵制,...

  • 旧制度与大革命

    11月13日 |《旧制度与大革命》 当我考虑这个民族本身时,我发现这次革命比它历史上的任何事件更加惊人。 书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札记 | 旧制度与大革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sb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