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解读的另一个版本。
依然是“听”有所得。
“一个人在四到五岁的时候都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这两个问题可以得出四种不同的答案:一、我好,你不好;二、我不好,你好;三、我不好,你也不好;四,我好,你也好。
这四种不同的答案分别对应不同的人生态度。
第一种,我好,你不好。拥有这种想法的人通常都处于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他们常常占据权利和权威的制高点,总是喜欢教育、批评别人,总觉得别人一无是处,自己高人一等。他们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喜欢对别人说,你真是让我失望。
第二种,我不好,你好。一个人认为自己很差劲,而别人哪都比他好。一般拥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有着低自尊,觉得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经常会玩PM心理游戏,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然后陷入悲观意义,觉得人生都没有光彩。
第三种,我不好,你也不好。拥有这种想法的人,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发展到最后,甚至有可能对这个世界产生敌意、失望,导致做出极端行为。
第四种,我好,你也好。拥有这种想法的人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同时也欣赏别人的优点。
我们在童年四五岁时候的经历,某种程度上来说就相当于一套完整且成熟的程序,它决定着我们成年后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眼光。
除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觉察到了,然后刻意的改变它,否则这种观点和态度会一直一直重复下去,刻在我们的骨子里。
为什么童年的经历早期对世界的看法对一直延续下来呢?因为一旦某种态度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底层架构,我们的人生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
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这就是自我实现预言,也叫自证预言。
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困境与挫折,我们不能被情绪所控制,成为情绪的奴隶,长期困在我不行、我很差劲等消极状态中。要知道,我们的预言就是我们的命运,只有潜移默化的向大脑中埋入更多积极的信息,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