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全网都在为一个十五岁的学生胡鑫宇而担心,可当他的事情已尘埃落定后,又一个十八岁的高三女生的离世,再次激起人们心中的那种痛。
实际经过:曹某英在一月七日失踪,并且,在这一个月里,家庭、公安、学校及社会各界一直在寻找,不幸的是,在前几天,找到的却是曹某英冰冷的尸体。
据曹某英发给她的同学邓某的微信内容来看,她对学校及老师们并无丝毫怨言,称老师们都是好老师,对自己很好;而对家庭来说,她却感受不到温暖的亲情,或许这就是她走向不归路的一种理由。
这种事情不断发生,并非一朝一夕所致,每个人都可能谈出自己的看法,但若站在逝者的立场,或许更能理解,不能不说跟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所受的压力,于学生而言,首先是学习方面的,曹某英又是高三,马上就要面临高考,于她而言,天天无非就是学习、吃饭、睡觉,而学习肯定要占去她廿四小时中的大半,妈妈的陪读也会给她造成相当的压力,她会觉得对不起妈妈的付出,妈妈的辛苦她看在眼里。对妈妈来说,陪读也是无奈,生活很辛苦,又不知如何跟女儿沟通,别人如此,自己也如此,母女即使天天在一起,也没有交流,彼此不知对方的内心。
陪读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正常还是畸形,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对学校老师而言,关心学生是肯定的,毕竟天天跟学生在一起,对他们的世界比较了解,但学习上的压力自然是师生共同在承受,他们彼此之间甚至有身处同一战壕内战友的情谊,这在学生是能看出来并体会得到的,这是体制下的产物,师生之间能相互理解,如果不是她留给同学这方面的信息,学校恐怕不知早被攻击成什么样子了!
当下的社会,不仅学生生活在多元化之中,成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生活、工作、家庭,再具体些,教育、买房、疾病等等生活中的琐屑,社会上的各种竞争,都会落到每个人身上。然个体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承受力也不一样,能力大的人不用发愁,但同样辛苦,回报会相对丰厚;能力一般的即使全身心付出,得到的回报与付出也不成正比,压力就很大,成年人也有被压垮的,不过他们比未成年人抗挫力要强,因为他们要为全家人负责,即使忍辱负重,也要为家庭负责,为家庭每个成员着想,不会轻易走向极端。
作为青年学生,就像曹某英,虽然刚刚成年,但她根本没有社会经历,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知该如何面对,又不知该对谁诉说,只好自己憋闷在心里,时间长了,积累的多了,就会压垮她的承受力,导致崩溃。
曹某英的家庭是非常普通的,一家四口人,父亲和哥哥长年在外打工,母亲在陪读,也打一份工。一般情况下,对一个家庭,母亲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像曹母一样,她肯定不知家庭教育为何物!更不会给予女儿以精神食粮,使女儿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体会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慰藉;可能在曹母看来:学习是你的事,我只负责照顾好你的生活,让你吃好穿好,我就尽职尽责了,其它的还能有什么?所有人不都是这样的吗?
不管怎样,鲜活生命的意外离去,总会让我们痛定思痛,痛定之余,活着的人能做什么?社会的发展是以个人的意志决定的吗?只有整个社会行动起来,才有可能杜绝此类事情的再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