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国学与传统文化
王阳明的心学中学到的那些道理

王阳明的心学中学到的那些道理

作者: 桃之夭灼111 | 来源:发表于2018-05-27 13:23 被阅读51次

    王阳明是古今第一完人,他作为一个文官,却战功赫赫,最厉害的是,他有爵位,是新建伯。他立德、立言、立行,世间公认的的品德高尚,有2万多弟子,也是中国哲学史上面独树一帜的领军人物,他所创立的心学,在当今仍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王阳明的整个哲学就叫“心学”。他认为:要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改造世界,要跟这个世界相处,其方法就是改造你的“心”。心学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心外无物,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外无物

    所谓“心外无物”就是:你的心之外是没有世界的,世界是你构建出来的,换句话说,外界世界是你内心的投射。

    王阳明说了一段很著名,也引发了无数争论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其余五光十色,只是不同长短的电磁波通过视网膜,又经过神经传递、大脑运作,最终给我们的感觉才是五颜六色。色盲对某些颜色缺乏感知,并不代表这种颜色在世界上不存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外部世界是内心有一种投射。这尤其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自卑、胆怯的你,愈会换来别人的颐指气使,咄咄逼人。当你决断时,有一丝的犹豫,有人会趁机抓住这个空隙,乘虚而入。或者说这个世界需要一种零和博弈的智慧,你必须有奋不顾身的勇气和洞察人心的超能力。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是身心灵作家张德芬的话。不要夸大外界的威胁,畏惧地躲进自我设定的安全的范围里,战战兢兢地生活,不敢逾雷池半步。

    王阳明的心学也有渊源,佛学是最重要的渊源之一。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在哪?佛性在内心。佛教哲学认为:境由心生。人的外在世界,也就是所谓的“境”,是由“心”产生的。

    有个著名的故事,苏东坡 与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 苏东坡 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 苏东坡 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堆堆,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听 苏东坡 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 心中有佛 ,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吃亏的倒是大才子 苏东坡 。心中有佛 ,所见是佛。

    孟子也是心学的另一渊源。孟子有一段名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叫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叫义;恭敬之心人皆有之,这是礼;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智“。仁义礼智本存于人的内心。

    你的世界、你的境遇、你的命运都是由“心”塑造出来的。你是一切的根源。

    知行合一

    第一层意思,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来驱动更正确的行为。

    端的状态取决于云的状态,而云是一个无所在又无所不在的存储和编辑中心,它始终决定着端的命运。

    对知识性的东西,现代人似乎过度依赖于网上搜索了,但是在自己的脑海里,也就是自己的“云”里,却连基本的相关概念都没有,也就是产生了一个“盲维”。在你面对搜索框的时候,你连“搜索什么”都会完全没有概念。所以,应该在自己的“云”上建立一些关于基本知识的“线头”,在需要的时候,沿着这个“线头”进行搜索,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云的存储能力就是指的这些“线头”的数量。还有重要的一点,必须建立这些“线头”间的强连接,提高瞬间计算能力。

    尽管外界新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如果固有思维形成屏障坚实牢固,会屏蔽掉你觉知以外的所有信息。只要不拓宽自己的觉知边界,突破固有思维的屏障,你仍然是互联网时代的盲人。改变认知的唯一方式是改变内心。

    巴菲特的伙伴查理·芒格说“任何一种学科的视野,在给予你认知方法的时候,都可能在囚禁你的思维”。现代社会已不钟情只在某个领域深耕细作之人,一专多能型复合人才更适应社会。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更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

    第二层意思,所有的行,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知。

    学游泳并不是你知道所有的游泳动作之后,就会游泳,必须和水去碰撞,在水中练习才能学会真正的游泳。

    并不是说,全部知道了之后才去做,应该在行动中去完善自己的认知。即使不理解,也先执行,在执行中理解;要盲目坚信,立即行动,在行动中形成认知;坐而论道没有任何意义。“知之真切笃实处,即为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为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第三,知行合一即是“认知+行为=学+习”。

    所谓的认知就是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建立一个高带宽的专线连接”。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偶然连接的,神经元的建立连接,从“偶然连接”到“固定连接”,从“低带宽连接”到“高带宽连接”的过程,就是一种练习的过程。

    孔子讲“学而时习之”、“性相近,习相远也”,还有王阳明的著作《传习录》,这里的“习”都是“练习、实践”的意思。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这本身就是一种“习”的过程:你好像在“温故”,其实是在反复刻意练习。

    第四层意思是,要不断的反思修正自己的认知地图。

    人生是由许多不同的循环组成的,当你处在一个循环中的时候,你很难抽离出来,只有结束这个循环,进入下一个循环的时候,你才能够反省上一个循环的不足。加速循环,不断反馈,促进反思,我们就能以一种指数型的速度成长。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一提。如果你不省察自己,那么生命就是一个简单的轮回,成年的你会将早就形成的心灵地图再重演一遍。但如果有意识地去改变,那么,你可以通过觉知并改变你的选择尺度,去过你自己想过的生活。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你读的书只是蜻蜓点水,过眼即忘,没有在头脑中建立神经元间的固定联系,形成高带宽专线回路。因为没有在实践中去淬炼得到的认知,等到该派上用场的时候,不是书到用时方知少,而是脑中空白一片,不能迅速从储存系统中提取需要的东西。

    致良知

    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意思是,我的此心是没有善恶的,这是心之体;但是一旦有了善恶之分,是有内心有了念头。每人的内心都有良知,用这个良知去判明善恶,最后为善去恶,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圣贤。

    孔子是圣贤,我本来也是个圣贤,但是我的心灵被各种乌七八糟的东西给污染了,用佛家的话来说叫贪嗔痴慢疑。向内求,跟自个儿的心灵较劲,把这些污染物剥离开来,“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世间所有的对错是非,不是本来就有评判标准,而是由我们自己的良知得到的。


    用当代的话来理解心学,即通过坚持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周遭的世界变得最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的心学中学到的那些道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eb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