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束光,照进你课堂——信息化教学点亮农村品德课堂
中央电化教育馆一师一课
随着改革开放带动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城市成为了人们生活生产和资源汇集的重要阵地。而在我国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丰登的五谷养育着四方人口,绿水青山蕴藏着丰富资源,农村儿童则承载着所有农村家庭和地区的无限希望。
为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我们对农村儿童的教育应该走在前面,特别要重视农村儿童的德育教育,因为这关乎孩子的身心发展,关乎我国农村地区和国家的未来。
6月13号,在线会客室播出了湖北省潜江市组织的小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品德课堂教学》一期内容。其中谈及信息技术对农村品德课堂教学带来的种种变化和影响引起了观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不少教师用户反映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为此,今天的推送将对如何将信息化手段用于农村小学品德课堂展开了延伸的案例分享(从人身安全、环境保护、交通安全方面),既是了解农村儿童品德教育的一个渠道,同时也希望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德育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01
信息化走进农村课堂,提升留守儿童人身安全意识
现实生活中,孩子大都知道溺水、车祸、火灾、食物中毒等是身边的危险,殊不知有一种危险随时潜伏,往往又被大家所忽视,这就是不怀好意的陌生人!
《当你遇到陌生人》这一课例的教材大部分围绕对学生自护能力的培养。农村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生活中常单独出行,这就为遇到恶意的陌生人埋下了隐患。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该怎样制定教学目标呢?
最开始预设的教学目标分以下三个方面:
一、情感目标
1.情境体验:被拐后的悲伤、痛恨,激发学生的自护意识。
2.面对困难要机智、勇敢。
二、能力目标
1.会辨别可疑的陌生人。
2.巧应对,会自护。
三、认知目标
1.认识身边的危险,知道有些陌生人也是一种危险。
2.不轻信可疑陌生人,知道如何拒绝,如何机智面对,减少对自己的伤害。
品德学科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解决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实际困难。教研调整后的课堂教学的能力目标为:弱化自护能力的培养,强化培养学生的自救能力。
孩子被拐骗往往是防不胜防的。当孩子遇到坏人后首先要做什么?被拐后的大忌是什么?何时是最佳的逃跑时间?学生没有经历过,没有体验感悟经验的交流,怎样落实这一个个具体问题,这时就要借助多媒体来帮助寻找教学突破口。
执教老师首先播放新闻视频:湖北交警救出被拐女孩小梅的真实新闻,从被拐女孩小梅的机智自救行为中,学生得知遇到坏人学到自救的一种方法:要冷静,不要害怕。
接着播放第二个课件,“虎口逃生”的真实故事。故事中的孩子被坏人胁迫假装吓傻而被放弃。这个视频告诉学生自救的另一方式:骗坏人、装疯卖傻。
两个视频打破了课堂僵局。老师合理运用真实的新闻视频,启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聪明的大脑,真的遇到了可恶的人贩子,还有什么好办法呢?随后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自救办法,丰富自救的技能,这也体现了品德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课堂学习,帮助学生远离危险,学会自救,引领学生愉快健康安全地生活。信息助教在这里立即生效。
02
信息化走进农村课堂,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人类的发展伴随着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环保意识直接影响居住环境的优劣。乡镇的孩子在环保方面的意识较弱,而部级优课《我是绿色小天使》就是一堂向农村孩子灌输环保意识的优秀课例。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教会孩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保护环境。课前,老师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图片,课上通过班班通展示出来,由学生亲自讲述调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老师则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的搜集结果做了详细补充,并针对农村环境问题最普遍的“白色污染”、随意焚烧垃圾,以及秸秆焚烧会带来的危害做了详细的讲解。课堂上通过大量真实的图片、视频的呈现,让学生看到焚烧秸秆造成了空气的污染,形成了雾霾,甚至导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帮助学生认识污染环境的严重后果,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活动,把环保意识之风吹向家人和朋友。
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整合时,需要充分考量城乡区别,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灵活使用教材,通过有效的信息资源来引导学生思辩、感悟,让不同地域的孩子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域情况,利用网络资源各取所需,享受到真正平等的教育。03
信息化走进农村课堂,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
部级优课《我们身边的交通工具》涉及交通安全意识的培养。农村孩子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没有斑马线和红绿灯,到了春夏季节时,路边的农作物生长的茂密,遮挡住了拐弯处的视线,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交通事故隐患,造成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那么该如何培养农村孩子的交通安全意识?执教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老师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想到用手机拍摄孩子们每天上下学路上真实的场景,在课堂上通过班班通把照片展示出来时。孩子们看到的一瞬间都沸腾了,因为他们发现照片里全是自己熟悉的环境,熟识的同学,还有平时习以为常的骑车姿势。
这时老师提问,“照片上的同学骑车时有什么问题吗?”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的高,就像在玩“大家来找茬”一样,看的仔细又认真,纷纷举手发言指出图片里的不当之处,并展开想象,谈了一下这种不当行为可能带来的危险后果。在这种对自我行为进行判断,反思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明白了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面向农村课堂的资源分享需要老师做更多的思考,有针对性地尝试和实践。在这堂课中,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常见交通工具的名称、特点及用途。
最初做课堂设计时,老师想让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填写的形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乡镇的孩子对互联网的使用不熟练,部分孩子从未离开过家乡,对于常见交通工具的特点及用途无法说清。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又常年在外打工,不能协助孩子完成课前搜集资料的任务,因此,课堂上的小组活动也不能有效开展。
针对这一情况,老师修改了教学方法。把搜集资料讨论填表变为根据交通工具特点,找出它的名称和使用范围这样一个小游戏。动画感十足的游戏大大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班上的学生都踊跃参与,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人与天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有着最纯粹朴素的连结。春天耕耘金秋收获,夏天的雨和冬天的雪,我们播种希望,又收获未来。无论身处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都是国家之宝,都是我们该呵护在手中小小的苗,而德育教育无疑是灌溉这些小苗的和风细露,从微小之处给予营养,望着小苗长成参天栋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