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荣格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01献给荣格,以及支持我走向心理咨询

《荣格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01献给荣格,以及支持我走向心理咨询

作者: 心喜欢生0003 | 来源:发表于2024-09-09 05:23 被阅读0次

自从我获得相对通透的整合之后,写文章的创造力大幅下滑,找不到一个新的视角来重塑我的人生故事,似乎一切皆得圆满——世界与我有关,我曾经来过;世界也与我无关,我的躯体会最终走向覆灭。我深深地体验到,没有过去与未来,没有最好的生活,只有当下的生活。我深深地体验到,在这一刻我突然死掉了,我没有遗憾,我一直认真对待着我的生活。但似乎,还有一种强烈的写作冲动在往外涌,只是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在这个时候,吕老师闯进我的世界里面来,她说参加了一个聚焦读书精华会,希望我也搞一个荣格读书精华会。第一次被邀请时,我有点儿心动,但忙于生活的琐事,无暇顾及。大约过了几个月之后,一些外部环境的转变,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心理咨询事业上面来。随着咨询量的攀升,我对咨询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咨询做的越多,越兴奋,有一种借力打力的感觉。想起几年前阅读温尼科特文集的时候,就感觉在子宫一样的深海中遨游的感觉,非常自由自如。想不到几年之后,我踏上荣格之旅,把温尼科特之过渡性客体概念,把“整合——存在——我是”的概念几乎忘干净之后,在团体咨询中有了这种当时阅读温尼科特的自由自如感,人越多就越自如。

我不断品味这种自如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像是一颗阴阳球,阴阳球里面充满了水,哗哗流动。来访者不管是焦虑、抑郁,还是情绪张力,投射过来,我不是用身体在防御,而是把这股情绪张力引入我的阴阳水球里面,张力越大,水球转速越快。具体表现为咨询师的情绪兴奋。伴随着阴阳球继续转动,情绪张力开始转化,以潜意识显化的状态在来访者身上呈现,他自己体验到了自己的矛盾,自己体验到了自己的完整,自己体验到了自己的力量,逐渐趋于本自具足,雌雄同体。

我不断品味这种自如感,体验到这种咨询风格的妙处,妙不可言。想起一个禅宗故事,很好的说明这个咨询风格。话说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年老体衰之时,想把禅宗之位传给弟子,但又没有让自己特别满意的,于是说让弟子们写诗,谁的境界高,就传位给哪一个弟子。大弟子神秀,从小跟随五祖修行,才华横溢。写诗道: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众师弟们觉得大师兄神秀写的好,方丈之位非大师兄无他。五祖弘忍大师也觉得写的好,但感觉总差点意思。这时候,一位大字不识的砍柴少年经过此处,感觉很热闹,就会周围的人发生了什么事。众师兄们,怀着对大师兄的崇拜把这首诗大声的读了出来。砍柴少年不以为然,觉得这样写并不是绝佳。他让人把自己的理解写到墙上: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时候,弘忍大师看到了砍柴少年写的诗,很是惊讶,很是欣喜,很是感动。于是他把这位砍柴少年叫到跟前,把袈裟、禅杖、钵盂传给砍柴少年,对他说现在即可离开到宝林寺隐姓埋名十五年,十五年之后才能出来讲经说法。砍柴少年谨遵弘忍大师教诲,十五年后出来讲经说法,他就是名震禅宗的六祖慧能。

从六祖慧能禅宗故事我得到启示:心理咨询主要分分两个方向:

第一个是疗愈方向。假如你认定原生家庭的创伤会在心理层面留下一个疤痕,我想无论你怎么疗愈,怎么温暖,怎么整合,你最后还是有一个疤痕,这个疤痕会无限缩小,但不会消失。所以,疗愈是需要一生一辈的事情。

第二个是解脱之道。假如你认定原生家庭的创伤只是一种幻想,是一种资源,症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资源,通过探索这个症状找到了其背后的这个资源,岂不是善莫大焉,而得解脱之道。

所以我猜测,如果走第一个方向,就会很累,就是你需要不断耗能,不断地给来访者赋能。但如果你走第二个方向,你不仅不耗能,你还能从来访者身上转化吸收能量,达到“万物为我所用,我亦为万物所用”的能量转化体验。

结合荣格炼金术的体验,我个人理解荣格走的就是中国文化之道家思想,无为而至。包括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我个人理解这个“知”是潜意识层面的知,而不是意识层面的知,是一个潜意识意识化过程。

就像我在跑步中体验到的:不是我需要跑步,而是跑步需要我。这个怎么理解呢?所谓的“我”是一个意识层面的我,是一个局限的我;而跑步是一个动态的释放过程,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这个身体载体。

在举一个例子:在我的一个案例中,有一个来访者,他对投身于心理咨询工作和当下的本职工作充满了矛盾,让自己非常内耗。他非常热爱心理咨询工作,但心理咨询工作的收入暂时养活不了自己;而当下的本职工作虽然有稳定的收入,但自己觉得无趣,没意思。我们通过意象对话跟潜意识的自己连接,他看到了整体的自己:干好当下本职工作的本质和心理咨询工作是一样的,一体两面,只需要静静地看着内在那个没有被看见的部分,去看见自己,去爱自己——你他体验到了“不是我需要心理咨询工作,而是心理咨询工作需要我”的时候,那个潜意识资源显化出来,那个内在的使命感显化出来,你的热爱变成你的生命表本身,你的结构就可以穿透一切而获得自由。

这个灵感来自之前一个朋友的分享,他无比热爱画画,但画画很难养活自己。但他明白,热爱是生命本身,是用来绽放的,而不是用来养活自己的,不是谋生的工具。于是他一边干好他的本质工作,一边热爱画画。随着他的不断积累,画画境界的提升,慢慢的吸引到粉丝喜欢他的画,购买他的画。最终他成为了一位知名画家,并轻松的养活自己。

受此灵感的启发,我在成为心理咨询师的道路上一直充满了真挚与热爱,这是我的使命,不是谋生的工具。当我用心干好本职的工作时,我做到了现实需要我做啥,我就做啥的时候,我竟然一下子转入到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赛道上面来了。我终于体验到,“不是我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而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需要我”——我的进入对心理咨询师行业是有贡献的,这是一种宏大的使命感在召唤我。

由此,这个使命感开始召唤心理学行业的翘楚,荣格以及中国文化的爱好者们,共同打造适合我们自己的荣格流派框架,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受益。

接下来我将结合在团体中的碰撞,结合案例经验,结合自我的领悟,慢慢的开动荣格分析心理学框架的整理工作,这是一项有难度有意义有乐趣的工作。感谢各位老师的陪伴、推动、支持、鼓励。感谢荣格,以及支持我走向心理咨询事业的家人和朋友们。

下篇继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荣格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01献给荣格,以及支持我走向心理咨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oj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