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对这个世界的小小善意,就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比如:
“拎包出行”:住酒店自备拖鞋、香皂等。
“减塑降纸”:少用塑料制品,少用纸巾,出门带手帕。
还有两个:“日舍一物”,这个今天浅浅说一下;“逢七赶集”,这个下次再说。
规则:
1)每天舍弃一件物品。
2)可以卖、送或直接扔。
3)不能包括任何形式的包装盒、包装袋等。
大约是从2021年开始,其实一直都做得不算好。当时想把每一件物品都拍照甚至记录下来。有时是想把旧物电子化,有时是因为想送出去,拍照好发信息。
1、#日舍一物#20211121,长筒靴
穿了有七八年了吧,很舒服,也挺有型。印象中,去美国拍戏也穿过。
旧了,鞋底渗水,内壁掉皮,老霉味也去不掉,穿着也不觉有型,倒是有些畏缩感,只好告别了。
2、#日舍一物#20211122,雨伞2把
伞这种东西,就是用来“散”的。
这里的“散”,是长沙方言里送出去的意思,比如“散财童子”,不是民间禁忌里说“分手告别”,所以送礼不能送伞的那个意思。
我有个表弟,带出去的伞从来不会再回来,他家买伞,都是一箱一箱走批发。
我家有次来客人,走的时候下雨,老公把家里的伞都送给大家,也不管是不是很贵的阳伞。
这两把伞,黑色那把是有天下班的时候在办公室顺的,不知道谁拉下的,已经破了口子。白色那把,上个月去重庆出差临时买的,也有一道脱胶了。
买东西的原则,有时要按批发的思路,来得快去得也快,有时又要走精品路线,就不那么容易淘汰。
3、#日舍一物#20211123,灭蚊灯
坏了。
这时候扔灭蚊灯,有种秋扇见捐的凉薄。
但这个的确坏了,之前用的时候,也是风声大而灭蚊少,又不好清理机身。
我家猫喜欢咬线,却不喜欢咬粗线。不然会更早扔掉吧。
4、#日舍一物#20211124-27,鞋子4双
鞋是易耗品之最。
人之初,不穿鞋。儿子能下地的时候,先从爬行开始,不用买鞋,夏天光脚,冬天穿厚厚的袜子,脚底带防滑点的那种。
开始学步的时候,买的第一双鞋,是专门的“学步鞋”, 说是法国进口的,如何能支撑脚踝,保证不受伤,鞋底柔软,鞋型宽大,保证健康发育,奇贵,不到一个巴掌长,要500多,比大人的运动鞋还贵。孩子脚长得飞快,不知道当时怎么就愿意去交这个智商税。
一晃眼,孩子都快16岁了,一直穿运动鞋,买的都是常规款。中学生都穿校服,很多男生都在鞋上比拼,我家孩子倒没有这个要求,还挺注意节俭。他要知道小时候那双鞋比现在的贵,一定要替我们不值。
不过他的节俭仅仅体现在关注价格的问题上,新鞋穿在脚上,逢土坷垃踢土坷垃,见积水坑踩积水坑,都不带犹豫的。
小时候他的鞋,一般还没等到洗,脚就长大了,洗一水就送给别家孩子。
去年有一段时间,他的鞋码跟他爸一样,就归他爸接脚——接脚的意思类似“接班”,看来除了衣钵之外,鞋子的传承也是很重要的。
家族记忆里,鞋子也往往要挑大梁。八十年代有首歌,张明敏唱的《爸爸的草鞋》,“草鞋是船,爸爸是帆”,简直是我的文学启蒙作品。九十年代,刘美君唱《一对旧皮鞋》,“梦里又再梦见故乡里的街,老爹两手颤抖补鞋。没法为你奉上冷糕饼一块,老爹你竟说我乖”,对应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创作时代。那时我爸还在,我给他买鞋,他也不爱惜。
现在孩子他爸已经不能“接脚”他儿子的鞋了,但鞋还是易耗品,儿子这几双鞋穿旧了,又只能送人,或直接扔掉了。
今年到目前为止实现了真正的“日舍一物”,因为送了一批童书给一个朋友的自然课堂,按本算,一次完成了将近1个月的指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