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如果仅仅是草木之景美,总会让人有一种疯狂后的失落感;一个城市的如果仅仅是山水秀丽,总会让人有一种粗俗鄙陋的浅显感。只有把山清水秀,松青竹风,赋予一种历史的精神,赋予一种人文的调和,才让人有了一种情感的丰润与充沛。
杭州,就是这么一个城市;杭州的美,是一种让人挑不出瑕疵的美,美则美矣,美中还有浓厚的人文,让人在美中感受到精神的滋润;让人在美中品鉴出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滋味。
我去过杭州多次,每一次我都会反复走在苏堤之上,行走其间,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桃红柳绿的惬意,更是能让你享受到只有在苏堤才能享受到的惊喜与激动。行走在苏堤之上,你可以领略到西湖三面环山一面城的和谐;行走在苏堤,你可以望见湖中孤山峙立三堤纵横湖间的自然。东边望去,小瀛洲等三岛矗立湖中,一切美的如在梦中,一切温馨的如劳累之后躺在老家的炕上的那种熨帖与舒服。行走在苏堤之上,你便有了如同有西子美人的陪伴慢慢而行,“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心情亦是不多不少的精致,而心情亦是不高不低的平静。多一分,少一分,似乎心情都达不到那种恰恰的好,恰恰的自然。
行走在苏堤之上,没有人不会想起苏轼,他两度任职杭州,虽是驻留时间不算太长,但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甚至空中飘逸的微尘里,都留下了他的气息与精神。
苏轼体查民生疾苦,带领百姓疏浚西湖,修筑苏堤,他在已经足够美的图片里浓墨重彩的加上了自己的塑造---苏堤春晓!距离“柳浪闻莺”不远处是被老百姓称之为“学士港”的港湾。港湾上有一座木桥,它就是有名的“学士桥”。越过“学士桥”,便到了“学士公园”, 公园如延伸到湖中,与雷峰塔遥遥相对。就在桥旁有一家饭店,称“学士居”。

杭州的老百姓感念苏轼;杭州这个城市不忘苏轼。这些港湾、木桥,不知道苏轼是否真的走过,但因为流传的悠久,也就有了苏轼的精气。我每迈一步,都在怀疑,是否总会一个脚印会和苏轼的脚印相吻合;我呼吸的空气,是否当年的苏轼,是否也这么轻快清新的呼吸过。
行走在杭州的每一寸土地上,你不经意之间,就可能发现苏轼的印记;你游览于杭州的山山水水里,你猝然之间,就有可能感受到属于苏轼那种独有的温暖与豪气。
不仅仅如此,在佳肴里,都揉入了苏轼的才气,在汤汁里都浇灌了苏轼的爽气,更是在小吃,裹挟了苏轼的精气。
到杭州,一定要吃“东坡肉”,传说当年苏东坡为了犒劳筑堤民工,将猪肉用酒烧好送往工地。百姓为了感念他的功绩,把这种肉取名为东坡肉。还有那“吴山酥油饼”,说一天苏东坡去吴山游玩,腹中饥饿。此时看到一位大嫂在卖点心。苏东坡买了一只并询问:这点心叫什么名字?大嫂答:无名。苏东坡见点心一层层、一丝丝,很像蓑衣,便说道:就叫它蓑衣饼吧!苏东坡四川话说蓑衣饼,与大嫂听来便听成了酥油饼。从此吴山酥油饼流传开来,并成为了杭州的著名小吃。
行走在苏堤,吃着吴山酥油饼,似如回到了大宋的时光;远方的游船上传来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吟唱,也许苏轼在杭州这个城市里,有着鲜活的生命力,随着时光的久远,他更加的熠熠生辉,灼灼其华!
杭州,苏轼,就再也分不开,合二为一的和谐与紧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