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作者: 我是一秒1943 | 来源:发表于2023-11-28 06:34 被阅读0次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上学后学习好、成绩好,多才多艺,但是对于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关心父母,能体谅父母的心情,为父母着想等,却可能不太在意。

    关心、体谅他人的能力主要与同理心密切相关,它对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社会竞争力,甚至幸福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缺乏同理心也是儿童自闭症的一个重要的诊断标准。因此,对孩子同理心的培养非常重要。

    什么是同理心呢?

    就是指在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况下,感受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想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替他人着想的能力。有些人将同理心理解为共情心,其实二者是略有区别的。

    共情多指两个人情感、情绪上的共鸣,也就是所谓的感同身受;同理心是对对方心理状态的理解,这其中不仅包括对方的情绪,还包括对方的思想、欲望和行动倾向,有时甚至包括对对方的担心、期望、希望他们更加快乐等。

    简单来说,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产生认知性的觉知与理解。这是一种参与中(或者参与后)的理解。

    从逻辑上来讲,首先还是参与,在参与中形成经验与感受,这些经验与感受通过学习,一方面形成了我们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则进入我们的情绪与心灵。

    因此,从这个逻辑意义上来讲,同理心是一种带有人类经验与情感的参与理解,是对事物发生现象、规律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对事物发生价值与意义的判断,这是原理性的思想。所以在汉语里,同理心也被称为“共情”。

    这意味着,当我们从最初单纯地认识世界、简单地参与世界到一定阶段后,一定会对这个世界的本质构成、运行规律、人在世界中的身份定位、人与世界应该具备何种关系等产生新的好奇。这种好奇仅仅通过审美与创造是不能完整达成的,它需要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共情力。

    由于共情的存在,我们会为自己凭经验认知的世界赋予某种确定性;为我们的经验到达不了但意识可以到达的不确定赋予某种逻辑;为我们无论是经验还是意识上都不能确定又特别想确定的未知赋予信仰。

    于是,科学、哲学、宗教便成为人们共情这个世界的几个关键领域,并且反过来又指导人们对世界更进一步的审美与参与。同时,人类的社会生活与人性的彰显为我们添加了“伦理”思维以定义个体与这个世界共同的意义。

    因此,同理心对于孩子未来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幸福感的感知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切成就的营养液。如果观察一下身边的朋友,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有同理心的人(经常被人们说成“高情商的人”)通常更容易得到大家的喜爱与欢迎。

    你刚刚买了一件价格不菲的衣服,高兴地与两个朋友分享。其中一个朋友看到后,说:“你这衣服买贵了!上次我看到一件一模一样的,才是你这件一半的价钱!”接着,这位朋友又对你的衣服吐槽一番,完全不顾你此时的感受。

    另一位朋友则不同,她认真地欣赏你的衣服,并且表示这款衣服很适合你,说如果她看到这件衣服,肯定也会心动并想买下来。这时,你一下子感觉好多了,甚至可能还会主动承认自己买贵了,有点儿后悔。

    很显然,我们更愿意与后一位朋友交往,原因就在于她更有同理心。这样的人不但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还拥有为他人创造慰藉和幸福感受的能力。这种“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以及需求得到回应”的感觉,正是我们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所需要的。所以,很显然,同理心也是孩子面对未来的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

    其实,同理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几个月大的婴儿,就会发现,当他们听到其他婴儿的哭声时,自己也会跟着哭起来。

    到了两岁后,孩子逐渐学会了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欲望和感受,所以在面对他人的不愉快时,他们不再只是跟着一起难过,而是想去了解别人的需要,希望更有效地帮助他们。

    随着语言、认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孩子的同理心也从原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感染,慢慢地转变为站在他人的角度替他人着想,试图理解他人的想法。

    此外,他们同理的范围也不再只限于身边的人和事,还会和故事中的角色,或是在其他地方遭受苦难的孩子产生共情。

    比如,当孩子吃冰激凌时,爸爸看了他一眼,孩子可能就会停下来问:“爸爸,你也想吃吗?”这就是同理心的表现。别看这句话很简单,它其实正是我们人类同理心发展的里程碑。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种动物具有类似的表现,而人工智能也不可能主动问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同理心是人类独一无二的本领,也是人类在21世纪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大量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同理心对我们的社会行为、利他倾向、人际关系的建设、感情的强化,以及整体的幸福感等,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帮助。有人还说同理心是我们社会关系的基础,是最重要的文明特征。个别积极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同理心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既然同理心如此重要,那我们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这里我给父母几点建议,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01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感受

    当孩子做错事时,相信父母有各自的教育方法,比如训斥、体罚,取消他原本的权益,像不准出去玩、不准看电视等,但心理学研究发现,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和孩子一起讨论他所犯的错误,在讨论中指出他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

    比如,孩子在外面与小朋友打架,不少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训斥:“你怎么跟小朋友打架呢?要好好跟小伙伴一起玩。”类似的指责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委屈甚至逆反心理。

    恰当的做法是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等孩子的情绪恢复平静后,仔细询问孩子打架的原因,引导孩子关注对方的感受,如:“我知道你们都想要那个玩具,但你推倒了小明。小明摔了一跤,多疼啊!他受伤了,玩具也被你拿走了。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很伤心?”这种同理引导要比惩罚、威胁等更有效,可以让孩子从内心产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

    所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要经常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让孩子注意别人的感受和情绪,了解对方的需要,将心比心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着想。这样做能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慢慢地,孩子不需要提醒就会自然而然地考虑他人的感受了。

    02在生活中激发孩子的分享与奉献意识

    在生活中激发孩子的分享与奉献意识,也能对孩子的未来行为施加影响。

    比如,当孩子在媒体上看到一些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吃不好、住不好的新闻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一下:“如果是你,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走一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早饭吃不饱,午饭也吃得很少,你会难过吗?”“如果他们可以像你一样,买很多零食、玩具,他们会不会很开心?”“如果大家都去帮助他们,他们是不是就不会这样难过了?”用这样的方式一步步鼓励孩子换位思考,激发他们的共情意识,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03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疑问,保护好这颗好奇心,非常有助于修炼他们的同理心。

    研究表明,很多同理心强的人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也很强。

    当孩子对他人抱有好奇心时,不仅会去了解他人的行为习惯,还会尝试了解别人的思考方式。

    心理学家就发现,如果父母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团体游戏,如与其他人互动、过家家等,非常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因为在团队活动中,无论是正面的体验,还是负面的体验,都能让孩子知道人在这样的场景下会有什么行为表现,进而学会理解别人的情感、欲望和行动倾向。

    04和孩子一起欣赏文学和艺术作品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经常阅读文学作品,或者欣赏艺术作品,如音乐、舞蹈、美术等,可以提升人的同理心。

    因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意境是需要我们用心理解和体会的,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28个字中无一个“秋”字,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秋郊落日图,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凄苦的心境,这就是对自然界的同理心,中国文化称之为“慧眼禅心”。

    欣赏文学与艺术作品与欣赏大自然一样,都需要慧眼禅心,就像我们在欣赏一朵花时,第一眼先看到这朵花是多么娇艳可人、亭亭玉立,然后闻到丝丝花香,最后闻到若有似无的泥土芬芳,才会感叹这朵花从一颗小种子到绽放,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经常与孩子一起体会这种生命从萌芽到绽放的过程,同样也是培养和发展孩子慧眼禅心的过程。

    另外,电影、电视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父母可以为孩子挑选一些适当的电视节目,让孩子在娱乐放松的同时,学会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情绪变化等。

    总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同理心,需要学会共情,这样他们才能拥有感知他人、感知世界的能力。未来走向社会后,他们也更懂得与人相处的分寸和进退的度,能与周围的人和睦、舒服地相处,会把人际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当,也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内容来源参考书目:《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 彭凯平 闫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az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