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的晓明(化名)一脸沮丧地被妈妈拖来了咨询室。妈妈控诉说这孩子有攻击性行为,经常对两岁多的妹妹大打出手,还出言要把妹妹扔掉或者毒死,父母感到很害怕,觉得晓明出了心理问题,揪着他来看咨询师。
咨询师:宝贝,妹妹让你感到很生气,对吗?
晓明:(看妈妈,犹豫)
妈妈:我不说你,你跟老师说真话。
晓明:我很难过,我不喜欢有一个妹妹,我讨厌她。我的同学都没有弟弟妹妹,只有我有,这是不对的。
咨询师:你会不会觉得没有了妹妹,一切都回到从前,感觉会比较好?
晓明:(哭)是的。
妈妈:怎么可能?要妹妹之前我们和你商量过,你同意过的呀!现在又反悔!你说话不算数!
咨询师:(笑,问妈妈)您今年几岁?
妈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知道您说我和小孩子一样幼稚,我家里人都这样说我。为了这两个孩子,我天天和他们吵架,智商都和他们一样了。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在有二宝的家庭,这样的对话一定让你觉得很熟悉。明明和大宝商量过,他们也同意了,可是真的有了二宝,还是鸡飞狗跳,一地鸡毛。生生把高学历的父母逼成了幼儿园孩子的同等水平,家里每天争吵不休。
忘记在哪一本书里看到的这句话了,“如果不被懂得,孩子也会非常残忍”。案例很多,不举例子了,因为每一个例子都鲜血淋漓,让人不忍直视。孩子天生不懂什么是同理心,与之相反,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花很长时间教导他们如何同理他人。除非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或者有正面榜样,否则孩子很难做到考虑别人的想法而不顾自己的需求。如果人人都像孩童一样,做事都出于个人的利益,毫不关心他人福祉,文明将难以为继。对于孩子来说只顾自己不管他人非常自然,但成年后还是这种思维,就会导致很多问题。
同理心不是“换位思考”,思考是头脑层面的逻辑解释。同理心是“感同身受”,是一种透过他人之眼看世界的能力。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体会过某种情绪,就难以对他人的这种情绪感同身受。同理心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如果父母自己没有同理能力,就很难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比如小朋友去打针,疼哭了。缺乏同理心的父母会说“不疼不疼,一下就好了”,或者“活该!让你不听话!生病了就应该打针”,本来父母也是心疼孩子,可是孩子根本感受不到,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感受不被理解和接纳。上文提到的妈妈也是不具备同理心的,她认为大宝自己同意了的事就应该说话算话,而没有看到有了二宝之后大宝被忽视的痛苦。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培养孩子同理心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认真倾听孩子,描述他们的感受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孩子表达出真实感受,父母应该予以接纳,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会鼓励敞开沟通,并支持他们倾诉自己的伤心经历。比如对打针哭了的小孩子,具有同理心的父母应该说,“打针真的很疼,如果是我,我也会想哭”。不要鼓励他们勇敢或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这些都不能帮助孩子正确感受自己。正确的做法反而是告诉孩子,这样的感受就叫做“疼”,以后孩子不但会向你描述自己的疼,还会感同身受别人的疼。有一个这样做了的妈妈跟我反馈,有一天她过于着急,被门挤了手,当她用嘴对着手吹气时,她两岁半的小女儿也跑来一起吹,并且关心地说“妈妈一定很疼吧?”,这就是孩子同理心的表达。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上文中的晓明对年幼的妹妹充满怒气,他一定有很多内在的感受。父母如果不顾他的感受,只是简单要求“你不能这样想”,或者敷衍地告诉他“我们仍然爱你”,这不仅不会改变他的想法,而且可能效果适得其反。在这里,有两件事情一定要区分清楚:晓明有权不喜欢妹妹,但他无权伤害妹妹。
晓明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他有了一个妹妹,她需要父母花大量时间照顾。他再也不能独享父母的关爱,必须学会和别人分享父母。当然,开始时这种感觉并不好。就像其他家里的老大一样,他对新的弟弟妹妹的想法终将改变。如果父母做法得当,他仍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可以通过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特别的关注,让他了解到,自己对父母仍然非常重要。
父母也可以安排一定时间和他单独相处。如果父母不能让他感到自己仍然非常重要,那么他一生都可能对妹妹怀有怨恨。另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告诉他如果对妹妹有复杂情绪也没有问题。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相互冲突的情感自己就会烟消云散。在孩子们年纪都小时,父母应该明智地和每个孩子都安排独处时间。
当父母能够识别并且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之后,就可以在家庭中营造出一种安全的氛围,能够鼓励孩子表达真实感受,才有机会更深一步探求孩子还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父母有时或许需要冷静一下,过一段时间再着手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事情是:营造一种安全的氛围,允许孩子表达感受,并识别他们的需求。
我知道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来说,这都是一个长期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有同理心才能有爱的流动,才能真正打开心扉,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