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浑噩噩地活了这么多年,有一个问题我曾经一直萦绕我心:有没有什么法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用的?
我最后总结出了以下三条,如果你能从宝贵的时间中抽出三五分钟来阅读下文,并且有所获益的话,我将不胜感激。
1反思与纠错
问大家一个问题:在考试前提升最快的方法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纠错(也就是看自己以前的错题)。对的题我们已经掌握,过多的纠结没有意义;而恰恰是那些错题,是我们还未理解掌握的思维盲区。
纠错对于考试如此重要,对失恋、工作碰壁、同样亦如此。
我们失恋可能是因为我们在两性相处过程中占有欲太强,没有给对方喘息的空间;工作碰壁可能是我们与同事共事时不能很好地求同存异……
而纠错就是让我们直面自己的错误,反思自己之前的思维误区。
只要我们还在经历,就避免不了犯错,而我们踩过的那些坑,其实就隐藏着我们错误的思维方式,而那些误区恰恰就是让我们成长最快的地方。
古往今来,很多人就是在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总结与反思中获得了成长。
比如曾国藩,早年与官场体制格格不入,后借丁忧之由赋闲在家,回忆了过往在官场上的种种遭际,找出了这种种遭际所指向的共同来由。因此在重返官场后,改变自己为人处世之道,行事顺利了不少,仕途也平步青云。
我在每次受到打击和每年年末,都会回溯自己的种种做法,反思利弊得失,这种做法让我在近几年受益良多,我越来越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
2逻辑思维
关于写作的本质有一个很经典的论述:写作的本质,是把人类的网状思维,用树状的结构梳理,最后用线性的文字表达出来。
这句话经常作为写作的本质被引用,但很少有人从反向看这句话。这句话倒着来看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接触的线性文字,都需要梳理成树状的逻辑,才能更好去触动网状的思维。
我们大脑的构造,决定了我们在学习线性文字所蕴含的知识时,是很难内化为自己思维体系的东西的。而运用树状的逻辑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思维导图就是这一方法杰出的产物。
面对同样的知识,有些人看见的是树,有的人看见的是森林。一定要学着画思维导图,来体会作者背后的意图,不然我们看到的就只能是细枝末节,而没有宏观的思考和把握。
如果你在学习时,觉得繁琐而不知所云,不妨画一个思维导图,来理解背后的逻辑和意图,这也是最接近作者思维的方法。
3换位思考
这里所说的换位思考不单单拘泥于为了更加体谅与宽容别人而为之,而是站在了更加宏观的视野上。
其实我们干的每一件事如果都能把别人考虑在内,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待人接物,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能让我们明白自己行事的分寸,让彼此都舒服,也能解决相处中的大部分矛盾和委屈。
再如编纂报告,如果你能站在领导的立场上,想象如果你是那个领导,会希望读到一份怎样的报告。那么你就会学着将KPI可视化、量化,不断优化,最终与领导希望看到的样子无比契合。
我曾经有一些不能理解的问题,后来我换位思考,将一些我站在我自己立场上不能做到的思维方法悟出来了,改变了我一些行事方法,收益颇丰。
人有的时候行事太过主观,如若能学着切换自己的视角来看一些问题,倒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人生是一场修行,我们都在与世界的交互中不断学习。祝好!
感谢阅读。
个人共众号也是【荞说】,欢迎来找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