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在微博看到阑夕的一个微博,这么写的:
阑夕的微博.png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换言之,这印证了我之前说过的观点:「互联网不能加一切」。
阑夕讲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
什么叫利差,我的理解是,信息传播、获取和匹配的成本。当我们在讨论互联网这个行业时,永远不要忘了,互联网的本质——一个高效降低信息差的工具。
新闻资讯和影音媒体,属于利差低的行业,传播获取和匹配的成本比较低。新闻门户也好,自媒体也罢,有什么信息需要传播,借助互联网,编辑一篇文章拍一段视频,po 上网,大家就都能看到了,简单极了。而用户想看什么样的新闻资讯,无非就是加个分类设个标签,娱乐军事科技旅行,很容易就完成了筛选和匹配。再不济,一搜关键字,「王宝强离婚」,哗啦啦全出来了,够你看一天的。
这里面,互联网在里面就是起到了一个「中介」的作用,无非就是把以前的报纸、电视和坊间传说搬到了网上,完成了信息的收集、中转和再传播。以前报纸就是挣得这份钱,很多事儿报纸不报道,你不知道啊,所以你才会去买报纸,用钱来购买这项弥补信息差的产品和服务。而互联网冒出来了,这个玩意儿明显更适合新闻资讯的传播啊,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所以纸媒就这么慢慢地半死不活了(假以时日估计就死绝了)。
但是租房买房,就没那么简单了。本质上,线下的租房中介干的也是信息的收集、中转和再传播(出售)这件事儿,但成本明显要高很多。
有过租房买房经历的人都知道,想找到一套合适的房子,并不是像搜一篇王宝强新闻那么简单。房子实际的好坏,光看图片看地图是没用的,这里面有太多的细节,文字图片甚至视频都讲不清楚。你得实地去看一圈自己感受才行,更有甚者,你都把房子租下来了才发现某个地方实在是受不了。而每个人对租房买房都有自己的个性需求,有的这样有的那样,所以找到一套称心如意的好房子,真心不容易。说到这里,你就能感受出来,租房买房这个业务,信息的收集和匹配是多么的费劲。一个小区上千套房,每个都不尽相同,你要真想干好房源收集这件事儿,你得实地去看去验证去感受去记录细节,而眼前的客户能否在你这找到合适的房子,你得去思考他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租房/买房诉求可能喜欢什么样的房子。而这些事儿,互联网——至少是现在——很难独立地帮你做到。因为这里面,需要人干预的因素太大了,都是信息收集,这类业务却还夹杂着大量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劳动。所以,这个行业,信息获取和匹配的成本很高,效率不是第一诉求,需要人为干预的精准才是。
讲到这,你该懂了,利差的大小,实际上是用来判断一个行业「够不够互联网」的。换言之,目前的互联网,在面对利差本来就小的传统信息中介(邮局、报纸、图书馆),简直如鱼得水,可以轻易的取而代之。但面对利差大的传统信息中介(房屋中介、汽车销售门店、旅游代理),互联网没什么好的办法,做来做去,不靠谱的信息一大堆,还是直接找人来得有用些。
但是不是利差大的行业,搞互联网化就一点前途都没有呢?也不尽然。提供标准化多层次的服务去尽力满足不同的需求,是一个可以既利用互联网本身特性又缩减一部分信息匹配成本的方法(自如),又或者只提供符合互联网特性的服务,其他成本由别人承担,也是个办法(淘宝)。但首先得认清,这个行业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千万不要痴心妄想觉得什么东西一互联网化就焕然一新颠覆过往了。自如再好,干不掉多如牛毛的房产中介,淘宝很牛,小商小贩依旧随处可见。
所以,说到这里,再看看现有的那些互联网「独角兽」们,你可以感受下这个泡沫有多大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