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小学、中学学过叶圣陶先生的课文,但那时就从来没怎么读懂过,因为小时候对文字的东西不敢兴趣,唯一能看完的也只有图画漫画书之类的。长大后,今儿偶然第一次读到了叶圣陶大师的作品《怎样写作》,才发现原来世间还有这样无敌的人存在。
大师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思考方法和切入要害的问题,其中很多都是直击本根。
比如大师提出:实用就是文学吗?到底要怎样作文才是实用的?不管作文的人是无意还是有意的模仿,里面的表白与感兴是作者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吗?人家说过的话用过的词举过的例就不能用了吗?这样想说的岂不是很少……像这样如此平常又刁钻的问题大师提出了很多。
大师认为要有所写才写,要怀着必要与欢喜的心去写才是最真实最实用的。言辞原料皆可用,但内面的根源是作家自己的艺术价值,而不应受到模仿的讥评。在作文的原则上,大师提出要在作之前,问自己是否有话要说,而不需考虑这话别人是否说过。在作文的时候,要发自内心的“求诚”去写,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当然,大师也在此举出了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阿谀奉承、委曲求全的违心话、假话、八股话。
大师认为,经常作文是有益的。它可以训练思想,培养感情,解决问题。而作文是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而来,每个人对生活的观察是不一样的,充实的生活,才能转化为文字,而所谓经验体验,不是指生活中零零碎碎的东西,而是认清它们,能化为己用的东西。当然,对于初入作文的人,在真正作文的时候,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叙述、议论、抒情、描写、修辞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需作文之人加以区分和注意。
大师提出,组织是写作的第一工夫,组织篇、段、节、句,一些大作家也要组织,只是他们可以在意念中组织,达到了“腹稿”、“宿构”的境界,而在组织之前,我们还是需要打牢准备工夫,也即是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我们周边一切事物之能力。
最后,大师讲到了“通”与“不通”的区别。也就是作文要通,即用词用句要“适合”,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中庸之道——刚刚好的境界。
全书读完,有一种对作文的通透之感,以前从来没有一个语文老师给我讲过这些原理,同时我也突然有一种大师作文,其实是将作文之法和世间万物习得之法达到了异曲同工,特别是在分析情绪的整体表达和文字的一行一行输出关系之间的时候。
大道至简,作文也无非表达真实,就像小学生要写提纲一样,想清楚然后写,为什么要写,其意义何在也就不言自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