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APEC和布里斯班的G20几乎同时召开了。
APEC虽然是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但由于中、俄、美三国的参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G20作为G8的接班人,重要性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数一数二。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中、俄、美三国在这两个国际组织同时出现,看来国际组织也存在重复组建的问题。
APEC北京会议期间,不仅仅是北京,包括周边的天津、河北乃至山东,都受到了影响。车辆单双号出行、高污染行业停产,甚至政府还白给了几天假期。北京近几年平均气温不高,APEC会议召开期间,气温已经到了平时可以提前供暖的水平,而北京市政府为了保住APEC蓝,不提前供暖,弄得安倍总理大臣也只能靠搓手取暖。至于投入的场馆建设和安保费用就更不用提了。
于是有人在G20召开后,质疑北京的做法。大意是,你看人家澳大利亚人主办国际会议多么节俭啊。结果人民日报的一篇《为了不输北京APEC 澳大利亚G20也拼了》道出了真相,原来澳大利亚人也被国际会议折腾得够呛。澳大利亚人为了安保,甚至从新西兰借来警力。
人民日报的打脸贴的确有力,但我们仍可以从细节上发现问题。
首先是会议保障措施的法律效力问题。北京为了保障APEC,采用的还是行政手段。政府发文决定限行、停产等举措。但严格来说,车辆限行、企业停产,并无法律依据,如果按照《物权法》,这属于政府的行政规定限制了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种行政行为并不符合依法治国的原则。而布里斯班的做法则更为合理。2013年9月,布里斯班所在的昆士兰州专门制定了名为《G20(安保)法案2013》的条例,临时赋予警察特别执法权,并对公民权利予以一定程度的限制。在公民权利方面,一些公民原本享有的正常权利将暂时失效。比如该法律规定,如警方认为有必要,可以临时剥夺特定居民在峰会核心区居住的权利。公民可以举行游行示威,但必须提前申请,经批准后在指定区域进行,绝不允许在会议中心或领导人驻地等核心区域展开。今后,中国政府应在依法行政方面有大的作为,通过立法方式确定会议和活动的保障措施应当成为唯一选择。
其次则是会议保障措施的信息公开问题。布里斯班为了举办峰会,花费了4亿美元。其中为了迎来送往、安全保障所花费的经费也大概有数。而北京举报各类会议,花费公帑多少,则未见明确数字。动用警力和志愿者多少,也往往只有概数,没有确数。这种信息不公开,至少是不主动公开的做法,很难说符合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今后,中国政府在财务等信息公开方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次则是对市民权利保障的问题。大型国际会议多少都会对普通市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北京和布里斯班都选择了给市民放假的方式来减少市民的不便。不过相对于北京提前几天宣布“一放了之”,市民蜂拥出行导致周边旅游线路价格淡季不淡的做法,布里斯班的做法可能更加妥当。无论是公共场合提供免费无线网络还是组织免费大型文艺演出的做法,都是用疏的方式来吸引市民,而不是单纯用堵的方式来阻止市民。
依法治国、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世界城市,都不是空话、套话,而应该在实际当中一点点解决和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