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五言排律联句
前面解诗,宝琴的咏红梅花、咏雪联句、十首怀古诗,以及真真国美女的五律诗、柳絮词内涵可以见证:
她的文化修养已达到极致,在钗黛之上。并且,黛玉、湘云之后诗词风格,都受到宝琴的影响。
又提出一个概念:红楼众美的才华,能与宝琴匹敌者唯妙玉一人。何以见得?证据,就是七十六回黛玉、湘云二人的五言联句共二十二韵。之后,又有妙玉独续的十三韵;其才华、思想和见解,均在众人之上,与宝琴不相上下。
联句,最少两人进行,人多更有意趣。能见才华高低与才思快慢。如同律诗一样,联句首联和尾联,要求不一定对仗,起句和首联一般要求破题。第一次芦雪庵即兴咏雪联句,文盲凤姐起头的一夜北风紧,竟然做得十分合乎要求。破题很重要,关系整个联句的格调和内涵。
定韵、选韵、限韵可以由活动主持的东家裁决;也可以抓阄定韵。
很早的咏白海棠定韵,形同抓阄:因见一个丫头靠在门上,就以门字为韵定下“门盆魂痕”四韵,该韵属上平十三元。迎春喜欢抓阄选韵。
后来的咏菊花诗,是湘云的提议,她个性率真,听从宝钗建议,由个人自由选韵。所以,咏菊花诗就有几个韵脚。最后林黛玉夺魁。
再后的螃蟹咏,是宝玉的提议,他用的是下平七阳韵。所以,黛钗的和诗,就随了他的七阳韵。
五十回芦雪庵五言咏雪联句李纨是东家,她提前定韵写在墙上,用的下平二萧韵。
七十六回凹晶馆五言联句,只有黛湘二人,显得十分冷清。黛玉向湘云提议,数数定韵。黛玉有点类似迎春的无能,看来真是有了末世伤怀情景。
湘云就开始数凹晶馆回廊之下的栏柱,刚好数了十三根;于是,她俩还用上平十三元的韵。妙玉续联从之。
啰嗦这么多,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当下面解读出来就会明白。凹晶馆联句,是红楼故事三个才女最后一次诗兴表演,黛、湘、妙才华达到极致。而妙玉又是第一次才艺展示。
因篇幅太长,故开此篇专门解读。
之后,从中寻找宝琴与妙玉,以及宝琴与其他相关才女之间命运结局的线索,再来求证她们形象之间的关系,较为妥当。
自读《红楼梦》以来,一直牵心黛、湘、妙这次联句作诗。因为曹雪芹不可能到最后时刻,草草敷衍了事,随便结尾。
读罢想罢,果然有特别感慨:黛湘妙的这次联句作诗,不但是对红楼故事的总结;而且,其思想精髓,几乎又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流变史。
闲言少叙,且入正题。
二、平水韵十三元必须按韵分开解读
凹晶馆五言联句,先是黛湘二人对诗,妙玉最后出现,并未加入联句,只是一人独续黛湘之联。整体来看,是由她们三人,共同完成了一首五言排律的长诗。
因篇幅较长,并且文化信息量巨大,余以为:还是逐联个个解译为佳。如此其意其境,一目了然,也不用另译白话。妙玉续完之后题名曰:《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
黛湘妙的三十五韵,之所以要按韵脚化分开来解读,因为平水韵上平十三元的韵脚,十分复杂。如果以新韵角度去,几段韵脚之间,几乎并不压韵。唐宋以来的古诗,都这样用韵,而且得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大师认可。这是他们进行文化革新的一项内容。
晋之后、唐之前文坛作诗赋词,用隋人陆法言的切韵。切韵的韵脚,过于繁琐,且因方言发音差异,会产生混乱。而平水韵就显得精炼。
平水韵,因刊行者为南宋末期之山西平水人刘渊而得名。黛湘妙五言排律,从韵脚变化及内涵变化来看,应该如下分开:
其一,整个排律长诗共三十五韵。黛湘联句,二十二韵,妙玉独续十三韵。
其二,其中黛湘的二十二韵,又可划分为前九韵和后十三韵。后十三韵还可细分:中八韵和中五韵。
其三,妙玉独续十三韵,也可细分:即末五韵和末八韵。
可看清楚了:现在几乎质疑,曹雪芹也是数学家。关于这些数字演化的意义,后面有机会再论。且入正题。
凹晶馆联句,由黛玉起头、湘云接续开始;之末是妙玉独续。因不像芦雪庵咏雪人多口杂,这次只有黛湘两人,比较简单;下面,把她俩的名字拽在联句前面,谁起谁续,一目了然。
三、黛湘联句二十二韵之前九韵解读
黛:三五中秋夕,湘:清游拟上元。
起句和首联,一般没有太深的意思,但必须要点题破题。比如五十回芦雪庵联句首联,凤姐的一夜北风紧、李纨的开门雪尚飘,就在点明:众人是在一个大雪天咏雪。
而此次凹晶馆联句,是黛玉起头点题:三五中秋夕。三五,就是十五;乘法也。夕,指在晚间的夜初。就是说,她和湘云二人,是在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对诗联句。
清游,是指风雅的游赏,这里有畅想、怀念之意。拟,类比、对照之意。所谓上元,是指中国民俗时节的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之分。
上元,指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祭天官。中元,指七月十五,亦称鬼节,祭地官。下元,指十月十五,祭水官。此谓三元。自古中国各地风俗大同小异,多有比较盛大的庆典活动。
有意思吧!黛湘二美在中秋节之夜,却要畅想元宵节的盛况。这就很有些另样的意思。回顾红楼故事全局,曹雪芹不吝笔墨描述贾府的盛况,都是在中秋节、元宵节或除夕。
全书与元宵节有关的大事情节,共有三次。
第一次在红书的开篇,有甄英莲即后来的香菱家的故事。香菱就是在元宵节之夜赏花灯的时候,被粗心家人祸起给弄丢了。接着就引出甄士隐、贾雨村、贾氏、薛氏、史氏及王氏等红楼诸家族的故事。
第二次是贾府第一次庆元宵,在通行本的十七和十八回即元妃归省之时,标志贾氏家族烈火烹油之辉煌的到来。
第三次在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除夕、上元一起来了。
因此,黛湘此次在中秋之夜联句的畅想,就是对红楼故事的总结。也是她们借中秋之夜赏月,对往日之元宵节、中秋节、除夕等节日盛况的追忆。
当然,书中也有描写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民俗节日的盛况。这样以来,首联,也为此次联句的内涵定下基调。
湘:撒天箕斗灿,黛:匝地管弦繁。
所谓箕斗,原指簸箕、巴斗两种收管粮食的农具。按其形状,后来亦代指两种指纹的形状:开口者为箕,漩窝者为斗。
在此,是指天上箕宿、斗宿两个星宿。古中国的天文学家,把漫天的恒星按方位分为:四座、七组、二十八宿。
四座,即东方之青龙、南方之朱雀、西方之白虎、北方之玄武。
七组,即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均有七个星宿组成。
全天恒星以此化分,共有二十八宿。
箕宿,为东方青龙座第七宿;斗宿,为北方玄武座第一宿。
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世界各民族略同。比如图腾、阴阳、元素等等朴素唯物之论并非华夏文明专例,只是中华古文明把星宿一论,解释发挥得较为详细而已。为什么是文明古国呢哈。
因此,之后的人们还给四座二十八宿配以图腾。并且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人为地赋予和人、事、物相关的吉凶命运,此即所谓的“宿命”之涵。
箕宿,配以动物图腾是水豹,为东方青龙最后一宿,即为龙尾之风。故而,箕宿即是起风之兆;引申为口舌是非,主凶。
斗宿,配以动物图腾是木獬,为北方玄武之首宿。獬,是传说中的灵兽。据说,它能辩忠奸、明是非,并能帮助好人惩恶扬善。因此,斗宿代指吉祥之象。
湘黛的这两句意思是说:漫天的星斗凶吉参半;人间遍地鼓乐相闻。显然,第一联中,黛湘二人,都在表达一种气冲云天繁华壮丽的气势;应该暗喻书中元妃省亲的盛况。
黛:几处狂飞盏,湘:谁家不启轩。
狂飞盏,就是在宴席上庆贺痛饮;即指众人于席间频频传杯、斟酒、行令、做诗的欢乐热闹场面。回顾书中的情节,鼎盛之时的贾氏中秋、元宵、除夕和端午节、重阳节的开宴,多有此种情景。
启轩,应有两种解释:1,就是在中秋之夜打开窗户让月光尽可能照耀屋内,人们在檐下或槛边赏月抒怀。2,就是提前发动华美的车辆去省亲或会友,于中秋或元宵之夜团圆贺喜。
此两意,于红楼鼎盛之时的情景,都能解释得通。
黛湘该联,表达她们对往日元宵、中秋等节日聚宴欢乐的回忆。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前面宝琴的柳絮词,就有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两句;与此情此景此意境,都很对景儿。当时,就被众人评说为最妙两句。
湘:轻寒风剪剪,黛:良夜景暄暄。
所谓轻寒,指春秋时节微微的凉意。剪剪,即风吹或寒袭的情景。良夜,美好夜晚;元宵、中秋之夜皆可类比。暄暄,即指明媚、吉祥、和美之状。轻寒一词的诗典,应该出自晚唐诗人温庭筠之五律《偶题》,与此联意境最贴近。摘来如下:
孔雀眠高阁,樱桃拂短檐。
画明金冉冉,筝语玉纤纤。
细雨无妨烛,轻寒不隔帘。
欲将红锦段,因梦寄江淹。
温庭筠即温八叉,唐末卓越的文学家。他恃才狂放不媚权贵,但却屡考不中,以致终生不得其志。曹雪芹在书中亦常常提及此人。
温庭筠诗中所述之江淹,是东晋南朝著名文学家。江郎的文学才华和文学成就极高。江淹后来仕途得意贪图富贵安逸,致使才思骤退文章失色。有关文章创作的两个典故妙笔生花和江郎才尽,皆出于此人。
黛湘该联前后意境形成反差,暗喻盛极而衰的世事规律。
黛:争饼嘲黄发,湘:分瓜笑绿嫒。
这两句为辩理、舒怀的民俗典故,与中秋节食品月饼和瓜果有关。
争饼之典,引自《新唐书高元裕传》。新唐书,由北宋文化大师欧阳修主持编修,对于《旧唐书》落后浅陋的思想内容做了修订。
争饼之典的故事说:夫妻二人,为了争吃月饼而打赌,最后丈夫竟然到了不顾窃贼进来调戏娘子、任凭窃贼洗劫家财的地步。此典有嘲笑讽刺老套死板的封建礼法之意:为了遵守礼法,竟到不顾矛盾主次的地步。黄发,原指老人的发色,这里代指老套死板的封建礼法;故曰“嘲黄发”。
分瓜之典,湘云引自晚唐才子段成式《戏高侍郎》七首绝句组诗其中一首。全诗如下:
花恨红腰柳妒眉,
东邻墙短不曾窥。
犹怜最小分瓜日,
奈许迎春得藕时。
段成式,晚唐文学家,曾任处州刺史。其父段文昌是武氏姻亲,唐穆宗朝宰相,文化修养亦深。段氏父子才华才能俱高,为人宽厚处世豪爽。王熙凤判词中的人木之典和金陵事之典,均出自段成式科普笔记《酉阳杂俎》之中。
段成式这首诗,表达对少年时代快乐时光的追忆,暗讽晚唐政治的衰老和腐败。段成式诗中的分瓜,并无俗意;而是指节日祭祀过后,儿童只等候分食瓜果供品的情景。
正是贪食戏闹玩乐之年,哪里管什么祭不祭祀的鸟事?鲁迅先生在某文中也说过,孩子们专等祭祀完毕争抢着吃供的乐事。总之,都是表达对少年时代无忧无虑、自由活泼之情的留恋,也包含对封建礼教的戏嘲。
显然,中秋、元宵、除夕的节日里,都少不了祭祀活动。小儿们等候分吃瓜果供品,是必然的快乐之事。
绿媛,指青春少女。青春未嫁少女,却不像小儿;她们多于中秋月圆之时或节日,容易触景伤情。
湘云引此典意思是说:中秋之际无忧无虑的小儿,他们自然不会了解心事重重、陷于相思忧愁的少女之多情。
湘:香新荣玉桂,黛:色健茂金萱。
香新,即新鲜奇异的香味;也指作为祭祀而用的名贵香火。玉桂,原指福建武夷山的玉桂茶,乃茶中精品,以奇香闻名。因神话传说中月亮上的阴影是一棵桂子树,故而玉桂也代指月亮。
金萱,中国南方有一种美丽的植物叫萱草,亦称忘忧草;可入药亦可食用,营养价值极高。萱草,开花色泽金黄,十分艳丽。自古以来,中国人以萱草比喻母亲。萱堂亦称北堂,即指母亲的居所。
此联有月借香荣、母凭子贵之意;暗含贾氏及四大家族等群带,借元妃之贵而附势结党的贬意。
黛:蜡烛辉琼宴,湘:觥筹乱绮园。
蜡烛,代指元宵节、中秋节中那些张灯结彩可喜可庆之事。辉,照耀和映衬。琼宴,指丰盛的宴席;所谓珍馐琼浆即是。觥筹,都是饮酒的高档器具。乱,指频繁、过多;引申为毁灭、倒闭之意。
绮园,指美丽的园林。明朝的确有这个名称的园林,到清初已废。在该联里,绮园,是江南园林的总代称。书中指大观园。
两句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因不断的庆贺大摆席、山吃海喝,从而导致园林快速倒闭和毁灭。
论巧姐儿之时说过:刘姥姥常常被荣府大观园的饭局排场,惊恐得目瞪口呆,足足地念了几万声阿弥陀佛。此联,暗讽贾氏不善经营、时时讲究排场而最终导致衰败。
湘:分曹尊一令,黛:射覆听三宣。
分曹,指各类宴会聚会中的游戏、分对或派对活动。可引申为:词语接龙、或众人对诗联句之类的文化性活动。令,指饮酒或对诗或词语接龙之时,提前由令官所制定的游戏规则。
射覆,原指一种智慧型占卜游戏;这里引申代指猜谜语。三宣,指诸种游戏的三个回合。书中就有“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的一段重要情节。
此联所取诗典,出自李商隐《无题》七律,诗中有“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名句。在此,借指贾氏诸类宴会之时的热闹情景。与李商隐诗中的相关情节,红楼梦故事中常常描述。
黛:骰彩红成点,湘:传花鼓滥喧。
所谓骰彩,就是骰子的颜色,借指赌博之类的游戏。红成点,即赌博中彩得胜。
传花,宴会附情助趣的一种玩乐游戏,也称“传彩球或传花蛋”。游戏之时,传一彩物;击鼓为号;鼓声停算一局;得彩者,按提前定下的规则表演节目或饮酒。宝玉生日宴会,众美所玩即是。
鼓滥喧,就是时起时停的击鼓之声;表示酒酣兴高、欢乐无限。
黛玉前句中的骰子,是赌博用具。关联到红楼故事的一条暗线:赌博,是贾府下人、奴才、男女老少大多喜欢的活动。比如晴雯就好赌。
迎春的奶妈也好赌,曾因输得没法,典当迎春的一件首饰。府外贾氏的远门主子大多也参与其中;主管家庙祭祀收支的贾芹,经常输得很惨;以致家里衣食难着,曾被族长贾珍痛斥教训。
可以推断:凤姐挪用官中银两,暗放高利贷,即与赌博之事有关。凤姐应该是通过贾蓉、贾蔷和醉金钢倪二等人,随放随收,黑白两道摊股均分。记得吧?凤姐制裁贾瑞之一法,就是让贾蓉贾蔷逼迫贾瑞,写下欠头人银两的借条字据。
头人,就是指放高利贷的头子,或开赌场的领导。
黛湘以上九韵十八句,都是描写元宵、中秋或除夕等节日宴会之时,贾府的热闹场面。代喻贾氏家族鼎盛实况。
但其中不乏暗藏的隐患和危机,尤其黛玉联句的寓意,多有此涵。自然,心胜比干多一窍,又精明无比的林黛玉,对贾氏经济状况的根底和暗藏的危机,均心中有数,表现许多担忧。
而史大姑娘湘云,几乎是个有口无心的傻大姐,岂有如此慧眼匠心?
黛玉,其实并不简单,她果真只会害相思病?其实她比宝姐更精通经济学问,只是她寄人篱下、又对贾府大公经济那套办法十分看不惯而已。
闲言少叙。下文再看湘云、黛玉的后十三韵:即中五韵和末八韵说些什么。未完待续。
唐都浪子《浪说红楼》之:妙玉宝琴合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