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对真相的对抗”,“真相”是什么?它其实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还得从自己的角度去判断。当自己固囿于自己的想法,对外界的事物卡尺等寸、求全责备时,可能已经开始了对抗和痛苦的过程。
这又让我想起前面学习的内容,不管是“自我”一章,还是“自恋”或“心灵”一章,都是在倡导释放你的本能,尊重你的身体感受,充分利用自恋,做最好的自己。 表面看上去,这些似乎都与真相存在些许距离,貌似自己又陷入了矛盾。
但我还想起这样一句话:人与人、人与环境,真是互为镜子。不同的相遇,就是不同的镜子,会照出不同的自己。而与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时,才会看到不可思议的自己。
对,应该把“真相”视为镜子,它呈现的是相反的镜像,可以不当它为朋友,但它也绝不是仇人。
今天的文章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解释了我的一直以来的困惑,就像一首歌中唱到的“我对你那么的好,你却从来没有感动过”。
老师今天用了挂衣钩和衣服的关系,让我认识到对方之所以这样对你,就是因为是你让他这样对你的,也就是說是你先在他心中給了挂衣鈎。
这其实适用很多场景,不单是男女两性关系、长幼关系,还是说上下级和同事关系都是如此。过去的思想总是告诉我们要有传统优良的美德和品质,特别是当自己把成绩归功于这些品质的时候,而更加强化这种要素而忽视可能其他的助推因素。
因此,当我们抱持这些认知的时候,也就会被它们反驯化,也就是说会给别人心中挂上这种钩子。所以,你越是坚信这种品质,也就成为对方将相似的行为挂在你身上的现实。
特别认同老师说的要多种思维策略,这也让我想到了熊太行老师最近谈到的“来虐我,我的领地性不强”,在其中他论述了“老好人”的随便思维。我们总是认为“好人有好报”,其实现实可能并非如此,不懂得自我权利意识,一味地迁就和顺从,最后只会不堪太多“衣服”的重负而被压垮。
最后,我想用罗老师的一个多维度策略来总结,“一开始与人为善,发生冲突要以牙还牙,当对方悔改再重归于好”。如果我们总是认为善良对人,而不管对方如何践踏你都不反抗,那么只能说是卑微,你的善良需要有点锋芒。但最后别人反过来再寻求合作,那么还是按照常态对待。拥有多思维策略,才能遇见更强大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