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只看衣服不看人的.势利小人”:
此诗,只字不提讽刺的哪类人,但能一眼看明白——这首诗讽刺的是哪类人,这就是这首诗的绝妙之处!
咏 针
【清】文映江
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
眼晴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译文:
经过千百般锤炼,才能打造出一根针,上下翻飞地在布匹上穿行。
(谁知)针的眼睛却长在屁股上,只认识得衣衫、帽子,却不认得人。
创作背景:
相传:四川的文映江 “解甲归田”,回到家乡。
一天,他约几个乡邻,到茶馆喝茶。一个迟来的人,就问文映江:“文老爷来了吗?”旁人说:“这就是文老爷!”那人竟不肯相信:眼前的布衣老人,就是“文老爷”。
于是,文映江感慨地吟出:《咏针诗》:“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眼晴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诗的最后一句,流传开来,专用作讽刺:势利小人。
解读:
《咏针》,是清朝文映江,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作者,用这首诗,讽刺那些:不懂得知恩图报的人、还有那些:只根据外表判断人的好坏,而不注重内在的人。
此诗,借物喻人,巧用比喻的手法,用缝衣针,来比喻:看人只看外表、钱财的肤浅势利之徒。
“一颠一倒”——这四个字,明显地体现出:诗人,对势利小人横行的不良社会风气的批判与无奈。
一根绣花针成型的过程,必须经过千锤百炼。然而,世俗小人的形成,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们,在市井间察言观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多少次的欺软怕硬,多少次的趋炎附势,才练就出了——势利眼。
绣花针工作时,的确是这样的:一缝一补,必须是颠倒配合使用,手势正是一颠一倒。
然而,这也是一语双关,骂的就是:那些颠倒黑白、鱼目混珠的人。
绣花针,是没有感情的,它的任务和使用,就是缝补衣冠,而从来不管——这衣冠的主人是谁。
此诗的作者:文映江,字岷山,同治13年生,清末拔贡。
他,少时家贫,发愤念书。父母在蟠龙寺下,劳苦耕耘,供其费用。
他,诗文良好,而书法怪异。到潼川,府考名列第一,知府批其卷曰:文盖通场,字丑八县。
光绪28年,他由省试拔贡;宣统元年,赴京朝考,授仕宦部录事;辛亥后,回乡隐居,以教书卖文种田为生。
曾有驻军司令于某,多次造访,慷慨谈及刘备三顾茅庐一事,欲邀入幕。文映江以:“亡国遗臣,不肯改节事他人”推辞,1950年以76岁辞世。
他,一生生活清苦,秉性孤独,幽默诙谐玩世不恭,自撰墓志铭称:“不染浇风,不悖名教,不喜事功。”
诗作者文映江,将那些只看外表的人,比喻成针——因为针,只能用来做衣服,当然,也是:只认识衣服不认识人了。
他还用这首诗,讽刺那些:不懂得知恩图报的人。
此诗,也是借缝衣针,来讽刺那些:只看衣服不看人的势利小人。
(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