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这代人中,男孩子在儿时玩的最多的当然是枪了,我自然也不例外。
那时,我的"武器库″十分丰富,可以羡煞所有的小伙伴,长枪、短枪应有尽有。
但我记住的第一件武器却不是枪,而是刀,是插入敌酋鸠山胸膛的那把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风糜全国,不光是这三部戏剧电影在全国各地滚动放影,各地的学校也有任务,都在自己排练和上演样板戏。
我父母亲都是老师,我自幼就生长在校园里,每到学校里排戏"做剧″时,我们这些校园里的"小土豆″们是其最忠实的"粉丝′,任何剧情,我们总是先睹为快。
学校的大礼堂里排演着《红灯记》,总见着老师在反复教着那位"八路军战士″怎样将刀准确地插入"鸠山″的肩胛窝下,而那位扮演敌酋的,要怎样顺势用手臂夹住,然后怎样地倒下。
公演时,最忙碌的自然是老师,学生们在台上或"慷慨激昂″、或"抱头鼠窜″,老师们纷纷在台下忙着做场工、也有的在做音响,比如敲"炮子″模仿枪声。因为那些工作是学生胜任不了的,不然台上的那位"正面人物″枪还没举起来,却先传来了枪声,你让那些"反派″作何选择?到底要不要躺下?
学校公演结束后,那些被淘汰的道具木刀、木枪自然就成了校内老师子弟的玩具。我们先是玩刀,拿着它四处作势砍削,很是显得"威武雄壮″。但无论砍树,还是砍人,不是刀口会出现了缺损,就是会把玩伴弄痛搞伤。家长们一瞧不对,就把刀全收了回去,于是,我们就只好玩枪了。
短枪也没啥好玩,最多插在腰间,露出个红缨子来在外面飘荡。但你四处"抖呵″,也少有人来理你,显得很是无趣,而长枪不同,它能玩出许多花样。
先设计好桥段和故事情节,`游击队员们″在密林间埋伏,等着"鬼子″进入伏击圈,然后瞄准开枪,嘴里必定会带着自制的音响:"哒、哒、哒″这是机枪;而"必巩、必巩"当然就是步枪了。
而模仿成敌军的玩伴,"中枪′后必定会手抚着胸口,脚步踉踉跄跄,脸上作着痛苦状,几番"挣扎″后,才会倒地。
而在过年时,枪又是另一种玩法,我们在木头长枪的头上钻出一个小孔来,插上小炮仗,点上火后,对准目标,扣动着`扳机″,也是分外好玩。
现在的男孩子都是挖掘机迷,而我在儿时,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枪迷,不光玩学校里的道具枪,我还缠着妈给我买过许多玩具枪,我有过一支铁皮气压枪,扣扳机时枪口的木塞就会崩出。但更多的是自已制作枪枝,比如铅丝枪,这是用牛筋发射纸团的;也比如用纸板折成的大小方块,按枪的型状套在一只筷子上,也可以是一把枪。
升入小学后,忙于功课,渐渐的,我就不玩枪了。现在,几十年沧桑岁月已然过去,但,我仍然分外怀念着那段有趣的纯真时光。
东氿听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