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时代,各种共享产品扑面而来。大家都能感受到,共享单车如洪水台风般,在城市的每个犄角旮旯肆虐呼啸着。
作为共享经济的领头羊,第一个共享单车品牌一炮而红后,各种颜色的共享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单就共享单车来说,目前已经有大概30个品牌。一窝蜂儿的投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使同一类产品能发展得如此成功和迅猛,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持续盲目的跟风投资,也加速了后来者迅速退出的脚步。今年6月份就连续有共享单车项目宣布退出市场。
我也是一名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共享单车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方便。
身边的人也大多使用或曾经使用过,就连我的父母和叔叔都是6、70高龄了,也偶尔会单车出行。可见它已经慢慢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为生活带来改变,就像最初的宣传语“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
但是细心的人在使用时也会发现,共享单车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太方便的地方。
1
没有固定的租车点,也没有固定的还车点。
这是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这样的设定就是为了方便大家随时取用,但随便停在自己认为最方便的地方,而不考虑是否妨碍他人出行,已经变为很多人诟病的一大问题。
有时在路上看到都会觉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把单车停放在高速公路的隔离带上、立交桥中间的绿化草坪里,而且还不止一辆,真不知道这样的停放有什么意义。
再说我家小区门口,最方便的停放地点就是刷门禁卡的门口。最初,门口都横七竖八停着不少单车,下车直接刷卡进门,不用多走一步,真是太方便了!可是这真难为了后来进门的人,刷卡处被各种单车围了个水泄不通,要想进门先要越过重重障碍,这到底是方便了还是更加麻烦了?!当然小区物业保安和停在门口的业主们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好的居住环境也要靠大家一起维护。
2
自行车道被汽车占用,道路不能各尽其用。
中国本来就是自行车大国,每条马路上都设计有自行车道。记得上学那会儿,同学们都是骑车上学。那时私家车很少,家长们很多也是骑车上班。那时的自行车道很繁忙,那时的骑车人很懂规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骑车的人少了,开车的人多了。城市道路拥挤,停车位更是紧缺。原本为自行车专门开辟出来的道路逐渐被汽车占据,沦为了汽车的停车道。
现在共享单车的兴起,自行车再次成为主要出行工具,骑车的人迅速恢复到了曾经的规模,自行车道也一下变得车水马龙。
自行车道并没有因为骑车人的激增而退出停车场的角色,骑车人只能骑行在自行车道与汽车道之间,任汽车紧贴身旁呼啸而过。汽车驾驶员也必须时刻警惕旁边窜出的自行车,生怕发生剐蹭。尤其骑车的大爷大妈和那些已多年不曾骑车的人,他们本就骑行技术欠佳,上下车时再车把一抖,突然一晃歪倒在地。这还真不是碰瓷儿,
汽车驾驶员提心吊胆,对窜进窜出的自行车心怀怨恨。骑车人在车道间切换行进,痛恨被汽车停车占用的车道,增加了自己骑行危险。汽车从骑行人身边呼啸而过、笛声鸣响,大家互相埋怨,新生怨恨。
3
骑行者不遵守交通信号灯。
以前上学那会儿没这感觉,现在骑到路口不会左转了。不单不会左转了,就连红绿灯都不会看了。
路口红灯,我习惯性的停下,烈日炎炎,晒得吱吱冒汗。旁边骑单车的人看路口没车,从我身边呼啸骑过,看到我停在烈日下,报以同情且不可理解的表情。
红灯停绿灯行,难道只是说给机动车的吗?
遇到路口左转就更加迷茫了,汽车有左转灯,而自行车该如何呢?有勇敢者跟随左转汽车,以对角45度最短距离直接冲过路口,实有“生死时速”之感。
4
共享单车的投放,到底是饱和了还是没饱和?
这个问题还真不能按人口数量来计算单车数量。每天早高峰,小区门口的单车数量都不够,经常是常骑的那种车已经被别人先骑走了,剩下的又是我没有下载过app和没交押金的。下班时在公司门口或下地铁后又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其实很多人不止使用一家公司的单车,手机也是交了好几百的押金,就是为了在一家单车没有的情况下,可以有其他选择。
而在其他时间,或非主要路段呢?共享单车的使用率都不是很高,经常一大片混乱无序的停放着,而无人问津。
不是饱和不饱和的问题,而是有序合理使用的的问题。
共享单车有效的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不止最后一公里,多数短距离出行也把共享单车作为首选。
高普及率、高出行效率成就了它。但无序混乱的使用,也影响了它的发展。
很多人说,一部分素质不高的人,导致了现在混乱的现象。全民素质的提高,不能单纯的靠大家的自觉,大力的宣传、严格的执法监督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另外,交通监管部门的配合,公共交通道路的合理划分,相关行政法规的出台,更是我们能更长久方便的使用共享单车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