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了之前先读再思考的顺序,默默的读,在默读中让思考发生,竟然发现之前的其实不科学。于是,这第66节《劳动和智力发展》我是认真的先默读啃读,边读边思考边批注,果然收获多多。赶紧捕捉到思维火花绽放的一个个小刹那吧。
一,智力+体力→丰富性
学校生活的智力丰富性,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智力活动和体力劳动的密切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不厌其烦地在他的多篇文章中提出课外活动小组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他所说的课外活动小组绝对不等同于我们如今让孩子们参加的周末兴趣班。
他坦言课外活动小组其实就是一个平台,一个让每个孩子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不断的尝试自己的禀赋和能力,通过一个个具体事情来表现自己的爱好,最终找到自己心爱的工作的平台。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儿子多次跟我分享他的小发现、小创意、小惊喜。不管是读他的马小跳画册书还是他实验班里边的小零件,乃至他用剪刀剪出的一个个拙劣小作品,每次小家伙满脸兴奋的来找我,我却因内心的嗤之以鼻、漠然视之而敷衍以对。樊登老师在讲书中曾经提醒过父母,哪怕你掩饰的再好,你的敷衍态度孩子还是能精准的捕捉到。我多次以这种冷漠的态度对待孩子,又有何理由让孩子重视我给他提供的所谓背成语、读英语等等难以提起他兴趣的活动呢?
我此时才更切身的体会到先贤圣者所说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呐!
到底如何让体力劳动和智力活动相结合呢?
重点在这里:活动必须让学生的空闲时间充满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学校和年级有形式各样的课外活动小组,比如少年植物栽培家小组,育种小组,园艺小组,养蜂小组,机械化小组,电工小组,无线电工小组,钳工设计小组,车工小组,动物饲养小组,养花小组等等等等。
在这斑斓多彩的课外小组中,孩子们探索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如此,就会有真正的智育,这又能带来情感和审美的教育,这时候双手就能成为智慧的高明的老师,因为有智慧,因为有双手的参与,更能激发、能点燃起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于是,强有力的情绪刺激就在教学过程中潜滋暗长起来,瞧,这绝对是一环扣一环的良性循环呐!
我们如果能把这一系列逻辑过程贴于脑门、铭记于心、挂图作战、制度上墙……何愁智育大事不成?
2.兴趣的培养曲折又漫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必须有长期的过程来了解自己。学生可能时常从a事转到b事上去,c爱好又被d爱好所代替,这很正常,若非有这样的曲折又反复的过程,孩子怎能找到最大限度的适合他天赋的那项工作呢?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还提醒我们,在学生通过劳动实现自我认识的复杂过程里,成人也不能放任自流,一定要帮助他们动手去做,使双手成为他智慧的老师。
于是我从这字里行间里边嗅出这样一丝意味来,那就是对父母或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若非理解个种奥妙,又如何为孩子的成长助力加油呢?这也许正是此时此刻啃读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吧。
想想自家闺女,早年间学舞蹈,没多久因为换老师而吵着不再去学(当年的她特别喜欢那个常常给孩子们带各种小零食的小鲸鱼老师),后来在少年宫学水粉、学国画,再后来又跟着老同学英姿学素描,这么多特长班都没有坚持下去,更别学新概念英语(仅仅学了一个半学期)。每每孩子半途而废,我就恼怒不已,指责她做事没个长性,现在想想,作为成年人的我,不懂孩子成长规律,不了解教育教学常识却因为操之过急而一味的指责孩子,错的错根本不在孩子而在于我呀!
一个人可以有多种爱好,而且这些爱好看起来是相距甚远的,因此我们应该对孩子的“改行”持宽容乃至包容的心态。
此时才“悟以往之不谏”,可是“亦不可追”了!
总结归纳,再加上啃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我才弄明白了闺女当年迭了那么多坑的原因所在,关键词就俩字:入迷!
让孩子们在入迷的过程中找到意义感,有了意义感或者说意图,孩子才有足够的动力继续投身其中。
很遗憾,有多少个孩子压根没有尝过这一滋味?不由的我又在想,会不会儿子曾经的入迷时刻也出现过,却被我漠然、打断甚至粗暴的禁止过?一个无能又无知的父母,对孩子而言真的就是一场灾难呀!
苏霍姆林斯基继续点拨我:
孩子在兴趣小组中入迷了,找到一个服从于有价值的意图了,这个意图就会鼓舞着他去劳动去工作,而双手的劳动/工作又跟这个有意义感的创造紧密结合,于是,思考和双手就能产生积极的链接,这种联系越紧密,劳动就越加深刻的进入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从而成为他心爱的事情。
一旦有“沉醉不知归路”的入迷情形发生,孩子们对读书学习的兴趣就更浓厚了,一种由于对创造性劳动的兴趣而激发的阅读就会自然而然的开始,这才是真正的有内驱力的阅读,这才是马不扬鞭自奋蹄,这种阅读对于培养智慧、扩大眼界,特别是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脑力劳动的风格和特点起着重大作用。
怪不得苏霍姆林斯基屡次强调不能死记硬背,有这样创造性的劳动,有这样浓厚的兴趣,有这样五彩斑斓的精神生活,孩子们哪里还用得着死记硬背?!
三,努力向“三者”迈进
努力使每一个少年学生都成为劳动者、思考者、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这么做。
孩子们在劳动过程中动手又动脑,智慧就在不知不觉中潜滋暗长,就有了向更深处探索的条件和动力,在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创造性活动中认识这个世界,进而认识自己,如此,对真理的认识和发现就与个人付出的创造力融为一体了。
这其实就是与安徒生通过《丑小鸭》这部童话作品告诉世人的一条光明大道:先发现自己,再找到自己,然后做回自己,最终能够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不同的兴趣小组里,孩子们因为动手参与,才有了主动去阅读的动力,在动手和阅读中思考,边思考边观察,才能有真正的研究,而创造性正是在研究中发生的。
苏霍姆林斯基到这里写到:
这是一种真正丰富的智力生活,体力劳动和思考融为一体,紧张的体力劳动从来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实现既定意图的手段,思考是次要的,双手也不是消极的执行者,因为手才能使头脑变得更聪明。
所以我深切的体验到教师和父母肩头的巨大责任,唯有懂得了这教学的奥妙以及它巨大的教育力量,才能为孩子们的成长一路护导,能助他们发现自己,又能给他们以人格尊严的内心感受。
怪不得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和劳动的相结合,就在于干活时思考和思考时干活”。
四,手脑结合→思想
上午说到有意义感、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孩子们才能从死记硬背的窠臼中脱身而出。
如何把思想当成个人内心感受的能力呢?
劳动与智慧相结合就是重要的源泉。只有通过手脑结合而产生的思想让孩子们内心感到激动,智力的内在疲劳状态就会一扫而光。
很多情形下,孩子们之所以学起来低效,或者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感,罪魁祸首就是智力的内在疲劳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坦言,智力的内在疲劳状态甚至会影响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读到这里,我不由的感慨,这智力的内在疲劳状态简直就是一种恶性肿瘤,它会侵蚀所有的孩子,不管是暂时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抑或是一路高歌猛进的能力强的孩子。
疲劳状态到底什么时候如影随形了呢?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当我的学生在五年级里学习时,学校里成立了无线电工,电子学,生物化学,土壤学的课外小组,在这里,一边要用显微镜、精密仪器做精细的研究工作,一边要用凿子、榔头、钳子、锹、耙子、桶叉子这些工具从事普通的单调的体力劳动,但是学生并不觉得使用紧张的体力是终极目标,而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这也是学生从事劳动的一种动力。
读到这里我悟出了一点点,尤其是“显微镜”这三个字很明显的刺痛了我的眼睛哟的心,我想起儿子多次央求我想总显微镜去研究、去观察,不管是他的小蜜蜂小蚂蚁还是他的小拼图,乃至是这几天他的小食指因为玩蜡烛而被烫伤之后的伤口,而我却一直默然失之,果然无知者无畏呀。
倒是小铲子小水桶这些东西孩子确实拥有,但总是在楼下一个人孤独的玩他曾多次央求我陪他一起玩,被我断然拒绝,想找小朋友玩,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可能同频共振,无奈,只有孩子一个人玩……何来兴趣小组?何来分工合作呢?
悲夫!
少年期,一个人如果没有在复杂的图纸或者仪器面前钻研得入了迷而忘记了世界上其他的一切,那他就不能说是接受到完满的教育,他就没办法成为思考者和研究者。
也许,未来的科学家就是在这种心流状态下才点燃出关于幻想的火花吧,而这火花里绽放着对未知世界的由衷赞叹和敬仰。
达·芬奇、霍金、爱因斯坦……这些探索人类世界奥秘“金字塔”的顶尖人物一定是在这样的关键期没有被耽搁吧,所以他们的一生才被兴趣、被热情和不竭的探索包裹着吧。
从动手开始,“捡起”动脑上路,然后才能迈上“入迷”这条康庄大道,在这条光明坦路上,有“意义感”的扶持,最终达到“创新创造”的完美彼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