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那点事儿

作者: LarryZhang张磊 | 来源:发表于2018-06-16 16:07 被阅读40次
记忆

念书的时候最怕背那种一个个单摆浮搁的知识点,因为之间缺乏联系,很容易忘记。应该很多小伙伴有同样的体会,一到考试关键的时候,明明记住的东西,却忘记了。

那么到底记忆是个什么原理呢,我们的记忆力是先天决定的呢,还是后天采取的记忆方式决定的呢。

1.记忆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百多年前,伦敦有个叫Philip Ballard的英语老师,拿自己班的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学生阅读一首诗,并且要求尽量把诗背下来。学完休息五分钟,马上进行默写测试,结果成绩都一般。Ballard老师没有要求学生继续学习这首诗,学生们以为这件事儿就算过去了。

两天后,Ballard突然要求学生再次默写那首诗。在这期间学生们都没有进行任何复习,所以我们设想,这一次的测试成绩应该更差。

结果恰恰相反。成绩反而平均提高了 10%。

根据我们熟知的"记忆曲线"的原理,人对事物的记忆应该随时间不断减弱,而且最初几天遗忘的速度还特别快,怎么可能还加强了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对教授夫妻,Robert Bjork和Elizabeth Bjork 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人的记忆其实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提取强度

存储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比如说你记住一个人名,一个电话号码,一个英语单词——一旦进入记忆,就永远在那里了。每次提取记忆的时候,存储强度都会增强,存储强度只增不减。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一些东西呢?那是提取强度出了问题。如果没有复习,提取强度就随着时间慢慢减弱。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比如现在让你回忆二十年前同学的音容笑貌,你肯定想不起来什么,但是如果你跟她突然见面,俩人一聊天,当初种种就呼啦一下全回来了。记忆一直都存在那里,只是不好提取了。

2.与遗忘做朋友

我们学习最害怕的是什么?当然是遗忘了,辛辛苦苦记忆的知识点,全忘了,任谁都恼怒。

现在我们可以改变这个观点了,根据上面Bjork夫妇的理论,存储强度会随着每一次的提取而只增不减,而且每次提取的难度越大,存储的强度就会越强。

也就是说要想记得更深刻,最好先忘掉,忘光了最好。

遗忘是记忆深处的宝。

3.最好的复习是考试

心理学家说,提取强度是越用越高。每一次提取记忆,提取强度都会增加;而因为这个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所以存储强度也增加了。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Ballard那个效应。学生们第一次测试的时候,他们要提取刚刚得到的记忆,这个提取动作把那个记忆给加强了。这样虽然此后两天学生们没有复习,但他们等于在课堂上已经复习了!两天后再测试,上次就已经背写出来的诗句这次就毫不费力,所以他们就有时间去想想上次没写出来的诗句。而因为诗句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他们也许就能联想填空,这次多写几句。

如此说来,考试就是最好的复习。我看有的人背单词其实是念单词,拿本单词书在哪从头到尾反复念--这种效率很低,因为你没有提取动作!复习的时候你应该先考自己这个单词什么意思,实在想不起来了再去看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记忆那点事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pu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