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地铁上,我不想久坐就特地找了个角落独自阅读。突然传来一句老人家很大的吼声:“干什么?
我以为是他遭遇了什么不法行为,细看原来是一位老太太过于热情要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他,老头坚持不要争执不下就大声吼了起来。一声还不够阻止老太太的举动又接了吼了第二声/第三声......
持续将近10分钟,全然不顾整车人的眼光或对他人造成的干扰。
下车的时候,老太太仍想硬塞袋子给老头,又被老头大声呵斥......
我不想说哪些公共场合要遵守交通文明,为大家创造一个和谐的乘车环境等基本常识问题。这里来说说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极其不重视距离感的国家,尤其在熟人关系中。
举个例子:单身狗春节回家最怕什么——催婚,无论父母还是亲戚邻居,几乎见面话说的都是:怎么不带个男/女朋友回来过年?啥时候结婚啊?哦,快三十了真得抓紧了。然后用一堆关心你对你好为你着想的说辞,企图绑架你变成他们心中认为的那个样子。
其实一个人几时恋爱,几时结婚管其他人屁事!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写好那个站立的人字,堂堂正正自在生活已属不易,为何还要对别人的生活指手划脚,无端给他人增添尴尬/烦恼?
先做好自己,有余力并获得别人期许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是我们这一代人重塑人际关系的重要一步。
适当的距离感,避免对他人造成干扰,无端制造烦恼。
上面老太太硬要塞东西给老头的行为,对老头造成了极大烦恼,继而在车厢里发脾气,这样又干扰了同行的一车人,包括我在内,人毕竟是环境动物,我那原本沉浸在阅读思考的自在心境被这十分钟的吼声惹得莫名烦躁起来。
必要的距离感是商业社会的基本素养。

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从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变为接近发达的商业大国,一些必要的商业合同/契约文书在熟人关系中频频发生,但近年来我国在熟人间的商业纠纷也层出不穷。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基本的距离感,口头承诺、表述不明晰、时间/职责范围不确定等频频出现在认知差异普遍存在的熟人关系中,而这不仅无法促进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更加像一把潜在匕首随时有图穷匕现的风险。
试问谁曾料到兄弟/闺蜜变路人/甚至仇敌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呢?
商业社会里,维护公司商业利益为最高原则,关乎利益部分的个人/金额/责任/权利/范围/时间等都是需要明确具体经双方书面达成一致,确保有效履约的约束行为。
而中国式人情则不同,它更多地依赖一种自愿、自觉,模糊和默契是它的重要特征,人情到了,酒喝畅快了,话嘛!说太白就没意思了。
这恰恰和商业社会的要求截然相反,那怎样在商业社会及中国式人情中维护双方的利益并维系人情呢?
礼节上服务至上,内心要有必要的距离感。人和事区别对待,口头热情表真诚,书面明确尊商业,明确具体,切忌模糊不清。
如果说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健康、梦想、人际、金钱这四个方面,我想距离感无不渗透在这四块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绕不开离不了的重要课题。
最后,希望我们能可以准确感知它并正确对待客观存在的距离感,使之成为人生的正向推力而非干扰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