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盐五言六
九洲芳文
7月6日,大巴车下高速,开过金华迎宾大道,绕上七弯八拐的山路,就到双龙洞景区。
进景区后,右手边墙壁上有名人刻画,李白、苏轼、朱熹等文人均到过此地,双龙洞由于其人文历史的优越性而闻名。最早发现这里的是徐霞客,我当然是从课文中才知道这里的。
渐渐听到溪水流动的声音,让烈日下的我们激动不已。原来是个小瀑布,三四米的高度,水量还挺大,赶紧洗个手,顿感清凉。
上几个台阶,继续前进,眼前一片开阔地,许是开拓出来的。靠近山的一面有两个铜塑雕像,叶圣陶拿着书端坐在大石头上,面前的少年拿着书托着腮帮,似乎在听叶爷爷讲述。雕塑旁侧一大面石壁上,刻着一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小学四年级的课文,去年我教得认真,孩子们学得认真,可惜我和孩子们都没来过金华的双龙洞。今天,有幸跟着课文走进双龙洞,别有一番感想。
叶老春天来这里,一路上山花烂漫,而我在炎炎夏日里走近,眼里皆是绿树。
听闻流水声越来越响,原来我们已接近双龙洞洞口。记得叶圣陶课文中一条青龙一条黄龙是通过孔隙后在内洞里抬头发现的,而我们却在洞口就发现了。
扁圆形的洞口光溜溜的,像个螃蟹洞。正中间上方石壁处刻着“三十六洞天”,左上侧有一堆杂乱的石头,犹如龙头,稍靠里也有一撮乱石,据说是龙爪,下方刻着“双龙洞”。右侧石壁上刻着“洞天”二字,再往右又是龙头状的乱石。导游说,这就是双龙洞的由来,龙头在外,龙身藏在洞中。
到内洞时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并没有龙头状的石头,蜿蜒的龙身倒是真的有两条。看来跟叶圣陶描述的不一样啊!
至于那道只能容一条小船进出的孔隙,我亲身体验了一下高度,确实有一抬头“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让人躺在船里不敢动弹。至于宽度,估计也是后来扩展了的,可供两条船出入,每条船可并排躺三人,两头都躺,同时就可以送六个人入洞,大大提高了效率,不会使游客在此处拥堵。
小船两头供工作人员拉的绳子变成了钢索,并且不需要人工拉,马达一开就行了,路线绝不出现偏差。出洞时也不需要重新坐这小船走回头路,偏向于更商业化的设计。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洞里非常凉快,今天只有17度,而洞外有34度呢。我赶紧套上长袖防晒衣,保暖一下。洞顶开阔明亮的地方,时不时会看到蝙蝠,它们不是到处飞,而是倒挂在高高的洞顶,喜欢群居,看过去密密麻麻,黑乎乎的,偶尔动一下,令人毛骨悚然。
溶洞最大的特点是潮湿,一不小心脚下就出现浅水坑,穿着新球鞋,我时刻留意着踩在平坦处。溶洞上方时不时会有水滴落到你脸上、脖子上、头发上,突然一滴凉意,不知是惊喜还是惊吓。
沿着潮湿的石阶继续向上走,听到的水声更大了,简直可以说震耳欲聋,跟旁边人说话都要直着嗓门。其实,除了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钟乳石之外,最吸引人的水量充沛的“冰壶洞”在眼前了。
大家纷纷拍照,震撼于洞内居然会有这么壮观的瀑布,应该有四五十米高度吧,在经过一座洞中石桥时,又出现第二阶瀑布,冲在旁边的石头上,激起大片水花。
再往上爬,随着温度慢慢上升,我们出了洞口,见到了炎炎的天光,热得身上黏黏的,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在树荫下休息了一会儿,我们走了段下坡路,来到了桃源洞。我猜这名字的由来跟“世外桃源”有关系,导游说她也不知道这洞名的来源。
这个溶洞面积小多了,印象最深的是“天狗望月”和“八龙聚会”,非常形象。
游完桃源洞,我们就原路返回,又经过了叶圣陶的课文,离开了双龙洞景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