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候,因为年龄,也因为思想认知水平,我并没有关注张爱玲的作品,那时似乎感受不到她作品的魅力所在。每次去校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在文学架找书经过她的作品时,也是一晃而过。但我喜欢看他人眼里的张爱玲,透过他人的眼光看他人眼里的张爱玲之作品点评。因为,自己没有阅历和底气去理解那些深邃的思想,只有通过他人各角度的认知汇成我眼里的张爱玲之形象。
后来参加工作,依然是多愁善感的年纪。喜欢杂七杂八的诗词散文,无论是怀旧还是新体诗,都会拿来一读。直到现在,也不痴迷于哪一位诗人作家,只要能让思想产生共鸣的作品,只要有能让人欣赏的观点,不就是好作品么。当然,视觉不同,思想也因人而异。
之所以后来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是感悟曾经一位萍水相逢的同道的一番话。现在看来,当时的他应该是张爱玲之铁粉,许是真正被作品魅力所吸引,也许是欣赏张爱玲之个性,而爱屋及乌。他说买了张爱玲好多的书,小说散文等,只要是风靡市面的,基本都会入手一册,一本本放置于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之中。我不能理解他的狂热,就如现在的人追逐网红,他走过的路都会留下香水味。记得那次工作之余聊天,他一句话:你知道张爱玲么,读过她的作品吗么。至今还记得我的诧异,淡淡的回了一句,知道但没有认真看过她的作品。他又来了一句,叫这个名字的女孩子多少都有点相似的气质,又是惊诧了我,这思维脑回路确实不一般。
之后在书城、图书馆看到陈列的张爱玲的作品文集,总会想起那人说的话。读张爱玲的作品,一定要心沉下来。因为他人的认知曾经影响我的感知,所以我也慢慢去感知作品的魅力所在。因为性情理性所然,所以很难做到狂热爱好,渐渐地去靠近吧,至今如此。读她的作品,有超越了的雅俗,但也能感觉到尖刻犀利,感觉到苍凉沉重,所以就少了明朗开心。不难发现,张爱玲那几部作品,曾经被改编成热播上演的电视剧,更直观的能感受到她对女性心理的刻画、对生活体验的描写,直观、透视,但又不乏深刻。我想,作家之所以能把内容写的丰厚丰满、深刻深远,一是他们的体验,二还是更多的思考,应该是思考大于体验,呕心沥血般如路遥,总会让我想起。当然张爱玲亦是如此吧。
我最推崇的这张照片,冷艳中透着一份不屑,是她展示出来的孤傲、清高,还有背后隐藏着的果断与决绝。有所读懂,就会有所感悟,渐渐去感受她才情背后的风趣、天真。其实,不敢说心中懂得,只是出于对人性的理解与认同。在民国四大才女里,我最欣赏的便是吕碧城、张爱玲,其次石评梅,最欣赏不来的却是“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一个人若只有感性,少了理性,注定会被情所伤。
当然,一个人能被后人记住,毕竟还是有他的过人之处。“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张扬之中仿佛又带点炫耀,她因为作品而出道,确实也挺早。
我最推崇的照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