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新事物提升认知的渴望更像是一种本能,只不过科技发展之后,尤其是移动支付与智能设备、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我们学习的渠道更多了。换句话说:是知识普及的通路与工具更多了,以前新知识出来要完成普及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现在很多新概念和新知识一旦出来,无论是出书还是新媒体等平台立刻就能让所有人看到,所以我们感觉我们每天需要面对很多新知识,这些让我们天然有了紧张感,这也是大家所说的焦虑感。如果我们再细说下就是对知识的焦虑是再特定的区域与人群里的。更多人的焦虑感其实是对财富的焦虑,而对财富的焦虑并非仅仅在我们这个时代。
但,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能力还是专项领域的知识,也就是说很多的新知识对于我们并不是都需要。所以,知识过剩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这里的过剩是指大部分人囤积了大量的需要学习的书籍、在线课程、线下课程,但完成十分之一的学习内容已经属于稀少。
我们理性复盘这些学习经历会发现:真正满足我们学习需要的线其实只有这么几条:
1、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升级;
2、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衍生能力;
3、自我学习的需要(理财学习;兴趣学习;生活技能等等)。
也就是说我们主要的学习需求还是回归到我们工作中的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不是所有新知识都是需要学习的;
2、不是所有新知识都是需要深度学习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关于读书这件事情:
现在有很多读书的渠道:
1、纸质书:现在纸质书的成本不低了,而且很不方面,很多人家里堆积了很多书,现在图书闲置确实是很大的问题;
2、电子书:电子书已经成为很多人看书的重要渠道,因为方面也很便宜,不用占用自己的空间,尤其对于异地租房生活的人;
3、听书:知识付费兴起之后,为了解决很多人没时间看书,很多平台推出了听书功能,我觉得很实用。因为每年有那么多的新书,我没时间去挑选,先听别人的解说,然后觉得对自己有用的话,再买电子书或者纸质书,自己再深度阅读,这样更方面也更有效率。
现在,对于大部分职场人来说,时间才是最大的成本。所以,这些才是知识服务能够兴起的基础。
再说,对于每个人来说,如何读好书是一件麻烦事情,我个人认为分为两件事情:
1、笔记;
2、收藏;
3、读书渠道。
过去,我们读纸质书的时候,一边读书一边记笔记,心细一点的还用便条贴在重要页面贴上,方面自己查找。那么读电子书呢,推荐几款应用:
1、读书渠道:
1)微信读书
2)多看
3)追书神器
4)掌阅
5)kindle
其他还有网易系的,但建议选用几款常用就可以了。
2、读书工具:
1)白描:图片识别转化文字;
2)滴墨书摘:收藏书籍并摘录重要的段落或者章节。
关于读书类型的选择,建议如下:
1、首先挑选与工作相关的内容:挑选书本之前可以去豆瓣之类的应用看看别人分享的观点作为购买的参考,也可以看看书籍下面的评价;
2、一些畅销书:畅销书现在很多平台都有书单排行,这个也有参考性;
3、人文历史:人文类的书籍建议大家无论身处什么行业都需要看看,拓展下自己的人文底蕴,这个对工作上也是有帮助的;
4、其他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购买,这个一条不需要多说了,一般工作了都会遇到问题,遇到问题购买相关的书籍学习是很直接的需求。
无论是读书还是其他方式的学习,都是需要经历一段积累。有的时候不是某本书不好,而是自己是否在持续跟进学习。也有人说很多书看完就忘记了,其实他已经转化为你的认知,就像我们偶尔会有一些很新奇的观点与思考,突然冒出,这往往就是积累转化的认知。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焦虑无用,不如沉下来积累自己,对自己的未来有点耐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