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小别离》第六集,真的被感动到了。熬夜写小说被父母发现的窘迫、羞愤、吵闹,完全就是我青春期的写照。
青春期并不是一个十分美好的词,它虽然象征着活力和无限可能,但是也带有一丝迷茫、叛逆的冲动。与其叫青春期,不如叫它“尴尬期”。
从孩童到成人的过度,培植的友谊,甚至萌发的爱情都是让人向往的,偏偏那时和父母的关系,同彼时最让人讨厌的升学压力一样让人喘不过气。事实上,很多问题的分歧也在于此,中国很多父母所谓重视教育,不过是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放,与考卷不相关的其他,都被视作是分心的东西,而青春期的孩子那么好奇,恨不得一伸手就能接触到崭新的事物。他们不是讨厌学习,他们只是想学一些“无用”的东西。
所以看到剧中方朵朵被发现自己偷写小说后突然爆发的过激反应,我一点也不觉得出戏,甚至感同身受。我小时候也喜欢看小说,有时也会尝试写一点。你知道小时候爸妈为了给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通常都会把房门关上,而我最期待关上门的那一刻,终于可以将悄悄藏在抽屉里的小说拿出来看。但是有时妈妈也会“查岗”,送点水果进来,或者倒杯水,而他们是不敲门的。我总是听到开门声才惊慌地要遮掩罪行,放进抽屉肯定来不及了,赶紧拿资料书覆上去,带得一阵稀里哗啦。妈妈会问一句:你在干什么?即便不是怀疑的语气,我也会心虚万分故作镇静:没,没干什么。假装继续做题,用奋笔疾书的做作示意她:我很忙很用功,你快离开不要打扰我学习。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愚蠢得可以,以为自己的小聪明可以瞒天过海,其实他们肯定也在客厅进行过讨论:这小丫头片子最近有点心术不正。幸而我妈不像海清的角色那样脾气火爆,她基本扮演得云淡风轻,却有一次淡定地从我一堆学习资料里抽出薄薄的一本少女小说(此处捂脸),问我这是什么。
这是什么。这还能是什么?你说是什么?
这当然是明知故问,我强作镇静但已经明显感觉脸一直烫到耳根后。妈妈没有兴师问罪,说了几句我已经不记得了,唯一忘不了的是她那种“我早就看透你了,小样儿还想耍滑头”的语气。谁说大人在小孩面前没有优越感的?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所以才敢在生气的时候喊出“你出去了就别回来”的狂言,毕竟孩子小最远不过跑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所以青春期的时候特别想长大,特别想经济独立,觉得这样他们就不能用硬性条件束缚我。无数次和他们发生争执的时候都忿恨地想起那句名言: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就把自己当成哲学家了,当成有理想有抱负想要尽快挣脱这“温柔的枷锁”的有为青年了。
我还算是个乖孩子,但也发生过争执。我曾经指着我爸鼻子怒吼道:你凭什么说我以后会是什么样,谁都不能断定我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然后自己关上房门狂哭。其实不过是觉得自尊心受辱,每一个年轻人都满怀抱负,认为自己非世俗凡辈,在被戳中自己不愿承认的弱点时羞愤难当又强要面子。
但是我很快就发现,发生冲突最后还是自己吃亏。当下当然看谁都一副浑身是刺的横样儿,而气头一过,又心疼起父母的不容易。尴尬的冷战那种无孔不入的微妙气氛真是能把人逼疯,我爸还好点,在和我妈的对抗中我基本总是先投降缴械的那一个。
所以这父母子女之间的爱,有时真的不知道要怎么解释。你当然知道父母是全心为你好,但有时他们的方式难以让人接受,可偏偏你没办法和他们讲理,因为你自己都过不了心疼这一关。即便你觉得他们再怎么不理解你,你逃得再怎么远,有时候还是会谴责自己是远游的不孝子。父母子女彼此之间再多的不满、怨愤,都只能是一时冲动,最终都只会继续溶于无形,而这个过程中再多的理性,哪怕你说我要好好地跟他们谈一谈,最终也只会被亲情无形消解。很多时候你不得不麻痹自己:哎算了就这样吧,反正已经过去了。爱和道理,本来就不兼容。
不过好在,你知道你们终会和解。争吵有两次流泪,一次是正当时激烈的表达,一次是和解时莫名的柔软。当剧中方朵朵走出来看到她爸给她粘撕碎的小说稿时嘴一撇道歉:对不起。其实她爸早已经在心中原谅了她,哪怕是在自己一个大男人都委屈得哭出声来的那个时候。
黄磊说: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但是你心底里一直知道,你们从未真正离别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