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网络已经非常发达。娱乐方面有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知识方面有纪录片、网络课堂;每次劲爆消息出来时,还有各路大V来进行精彩分析。
看起来,我们已经可以不用再去做深度阅读。泛读、碎片化阅读似乎已经可以满足需要了。但为什么我们却仍然需要深度阅读,比如:去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读完一本有难度的书?
这里有一个答案。
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会发生这个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所提到的这些媒体,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使得思想形同没有需要了(虽然只是表象如此)。如何将知识分子的态度与观点包装起来,是当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跃的事业之一。
电视观众、收音机听众所面对的是一种复杂的组成——从独创的华丽辞藻到经过审慎挑选的资料与统计——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绪。但是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
相反的,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他只要按一个“倒带”的钮,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言论。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这段答案出自《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写于50年前,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在那个时候还没有繁荣的互联网,还没有网络大V,也没有动辄10万+的网文。但里面提到的现象在今天愈演愈烈。
我们仍然面对着过量的资讯,通过精心的设计、包装好的思想变成了让人欲罢不能的快餐文化,假装是读者自己思考得出的答案。
这也是网络暴民越来越多原因之一。人们越来越懒于独立思考。
快餐吃多了容易营养过剩,而碎片化的阅读,轻松阅读太多了容易忘记独立思考。
所以我们今天更需要学会深度阅读,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
*****************************
《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一本指导人们进行深度阅读的工具书,上面这段话的答案也是出自于这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写作于1940年,第2版写作于1972年。我们今天读的这一版是来自于1972年。
这本书一出版就成为畅销书,翻译为多种语言。在第2版的时候,更新了一些关于阅读的知识,并且增加了“第四篇,主题阅读讨论”。
本书的作者有两位: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他们两个人都是博览群书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莫提默·艾德勒,以学者、教育家、编辑等多重身份,享有盛名。除写作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外,还主编了《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74年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
另一位作者查尔斯·范多伦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叔叔都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母亲是作家,他自己也是知识渊博,才气过人。他年轻时参加过美国益智类电视节目,连续十四周夺得冠军。也曾参与出版百科全书类的书籍。
这两位“读书”大咖,共同合作,出版了一本书,就是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实用型书籍,主题是阅读好书的艺术。写作目的就是告诉读者,如何用主动阅读的方法,深度阅读一本书。
全书围绕“主动阅读”展开,逻辑线为:什么是主动阅读——怎么进行主动阅读——为什么要进行主动阅读(what-how-why),是实用型书籍中的经典的三步法。
书里面重点部分是“怎么进行主动阅读”,这部分也正是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题所在。书中不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再分别解释;而且还根据书籍类别的不同,逐一分类说明。可以说是非常贴心。方便读者在开始学习阅读技能时,按图索骥,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
**********************
什么是主动阅读
为了说明什么是主动阅读,书里先按照阅读目的不同,将阅读分为:为休闲、娱乐;为获得资讯,为求理解三类。
以放松、休闲、娱乐的目的而读书,比如看小说、漫画等书籍,是用来打发时间,放松心情的,这种不算是主动阅读;为了获得资讯,比如想知道今天有什么新闻,或者去八卦一下明星而阅读,这种阅读也不属于主动阅读。
那么什么是主动阅读呢?为了求理解而读书就是主动阅读。
“为求理解而读书”是指某人正在读一本他一开始不怎么了解的书,他想去理解这本书必须要进行思考,要有所付出要进行学习,这样他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可以使自己理解超过读书之前的水平,也就是说他透过阅读提升了自己,是一个主动阅读,主动学习的过程。
“主动阅读”意味着需要付出努力,开动脑筋。其核心是:在阅读时能提出问题,并尝试在阅读过程中回答这些问题。正是这点,使它和其他阅读区分开来。
看书时心不在焉或者是只是为了娱乐、资讯去看书,一般是不会主动提问题的,自然也得不到答案。
以增进理解为目的的主动阅读是三种阅读中最难的一种,只要掌握了主动阅读,以娱乐和获得资讯的阅读手到擒来,自然不成问题。
怎么进行主动阅读
既然主动阅读的核心是提问题并回答问题。那么提什么问题并且如何寻找答案就成为进行主动阅读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掌握了如何提问,就掌握了阅读的密钥。
在书中,作者提供了四个基本问题。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四个问题涉及:书的主题,书的论述,判断书中所说的道理和意义,此书和你的关系,这四个方面。
这四个问题不仅仅是对于读一本书时有用,同样可以用于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段资讯甚至是一段广告……。
如果只是知道提问题,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如何精准地、正确的回答问题。这种能力不是在完成中学教育后就可以获得的,它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这就是阅读的艺术。
理论上,提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可以在你头脑里完成。但是,如果你能养成动笔的习惯,更容易做到。
“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记笔记实际上是一种和作者对话的方式。
读书时的笔记非常有用。一是让你保持清醒;二是可以让你理清自己的想法;三是帮助你记住书的内容观点。
笔记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划线空白处做记号,做编号圈出关键字词或句子等。
而根据笔记内容的不同,又可将笔记分为结构笔记,概念笔记,辩证笔记等。
阅读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地练习并养成习惯。
俗话说“熟能生巧”。开始的不适应、不习惯,经过有意识地练习后会变得得心应手,那时你的阅读能力和速度都会有所提升。
为什么进行主动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主动阅读?
我们一起来看看,书里给出的答案:
1.当你成功地阅读一本难读的书后。你的阅读能力肯定提高了。
2.从长远来说,挑选适合的好书,进行主动阅读会使你成为智者。一本好书能教你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主动阅读会使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
所以,让我们一起阅读,尤其是进行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END——
补充说明:
本书的重点难点部分是在第二部分“怎样进行主动阅读”,其篇幅占全书的三分之二多,但是我这篇读书笔记却写的不多。
第二部分作者从纵向、横向两个方向阐述。
纵向部分:讨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这四个层次是累积渐进的。书里的重中之重是“分析阅读”。
而以我的实践来看,我读书时最为薄弱的也正是在分析阅读部分,尤其是对书中的论述部分的梳理。这个需要更多、更有针对性地练习。而主题阅读因为是更高层次的阅读,所以我先放一下,等积累一定经验后再进行实践。
横向的部分:针对各种不同种类的图书,逐一说明在阅读时应该特别注意的事项和方法。
比如要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想象文学,故事、戏剧与诗,历史书,科学与数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基本上囊括了主流书籍。
以上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说明,其实这个主题下再写两三篇文章也是可以的,但是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在读书时用起来。
我们在中学里学到的阅读是如何阅读一篇文章,而一本书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一篇文章,所以中学里的方法就不太好用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则提供了很好的路径和方法,和在中学里学习的区别在于:现在已经没有老师来进行教学和测试,我们能做的只是依靠自己,自觉地学习、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