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还没到,包裹就到了,太快了吧....
1
如今的双11已经跨入了周期版本。大概从10月20日开始就已经跨入到了双11时间。十月充定金,11月1日开始付尾款。而据说10月20日那一天,李佳琦和薇娅一晚上直播间销售额就已经过百亿,再次打破记录。民众又一次见证了“新纪元”的诞生。
如此看来无论股市大跌、疫情新增、经济下滑这些都无法阻挡消费的年年攀升。每一年的11月、12月,人们的钱包的防御机制都彻底失效,无论是储蓄还是超前的钱币纷纷流入到一个又一个商品之中。
很难统计每分每秒会诞生多少种商品,有多少带货主播在吆喝...
但是那些商品都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吗?或者说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2
我记得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很多人都会把消费和自由化为等号。如果消费能力越高,一个人就越自由。如果说走进一个大商场之内,所有的商品你都买得起的话,可以意味着是一种自由。什么饭店都吃得起的话,饭店自由。什么衣服都买得起的话,衣服自由。消费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明显的刺激和调节作用,人们买了心仪的东西,心满意足的多巴胺满满溢出来,好快乐,好满足。
那人们心仪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东西,人们消费的东西是看重的是什么呢,消费什么人们最满足呢?
在鲍勃利亚的《消费社会》之中,鲍勃利亚说消费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现象。
在鲍德里亚看来,就是他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已经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真正关心的是我们购买商品的符号价值,而物品的使用意义早就已经被丰富的符号数量和意义远远盖过去。
另外有意思的是,我们消费的并不是商家卖的商品,我们消费的是一切的外物、信息、人际。
现在的人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是前现代社会里的经济交换,而是一种符号意义的追寻。
明星代言的商品我们更愿意买,明星同款我们更愿意买。一个奢侈的包包带来的肯定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一种符号,一种我现在是“背”这个“包包”的人了。
如此看来,好像还好,就此打住,也没啥,不就是我戴个王一博同款帽子嘛,我花更高价格去买一个好包包,好像也没啥。
3
那么如果说当人们默认了符号意义等同于一种价值思想呢。
这个人背了一个非常名贵的包,于是我觉得我和ta是同类,拥有同等的价值思想。
当一些符号价值附着在人的身上的时候,或者被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时候。人们便不自觉地对于这样的符号价值产生了一种期待感。于是消费开始扩大化,消费开始占领人际。
人类开始异化为商品。
ta是高质量人类,ta是低配的,ta是普信的.
逐渐的,在人际交往之中,开始会产生一种期待感。
期待在交往之中获得同等的符号价值。
我们一起来聚会是因为我在心里已经开始认同了你,因为你可以给我带来我期待的符号价值。而如果你带不来和我匹配的符号价值,我会觉得我是来白跑一趟。
坐在家里,朋友a告诉你b会来,你过去了,结果发现b没有来,变为了你一直瞧不上的c顶上...
c没有和我听一样的古典音乐的符号价值,c没有和我一样的名贵包包的符号价值,c还没有打过玻尿酸的符号价值,c总是邋里邋遢...
期待感变为失落感。
人被异化到用价值符号来交际的时候,便会出现一种交际变为“物与物”的交换。
朋友c看起来好像是没有那个价值符号,但是ta或许可以给我带来几个开心?带来几个灵感?带来几个信心?你如此盘算着。
4
在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之中,人感知的符号价值和意义,其实都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的模仿和攀比。比如说上层人士买什么东西我就跟着去买,我会觉得我是个上层人士,这个阶段其实还是受资本控制的。那个符号价值的意义也是不容易去变的。
而现在是仿真社会,我们生活在被符号所淹没的世界之中,经常会有新的符号价值产生,这是连资本都无法控制的。
只要人数参与的足够多,它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艺术,他就可以被人认为是明星,他就可以是唱歌好听的,就可以是万人空巷追捧的。
这个阶段的人们开始追求一种意义表面上的意义,表面上的状态。
“我正在看书”、“我爱看书”要比“实际读了很多书”更重要。
“我是明星”、“我要出人头地”、“我要成为名流”要比“我写出好歌过程”、“奋斗过程”重要。
一种人生的深度和真实,并不在意。只在意一种展示出来的样子。
无名之辈的一篇拙文,谢谢你。
就这样,希望你生活愉快幸福!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订阅号——热牛奶和想象力
wb——热牛奶和想象力
用于分享内容和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