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冬至,一说到冬至,大家联想到的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也许很多人脑海里,可能是:“冬至大于年”或者是“冬大过年”。
显然,这句话源于古代,对古代人来说,冬至是一个重大节日,意义非凡,还会放大假!
在《后汉书》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在冬至这天,皇帝和官员都要休息,不从事政务。百姓也会停止劳作,休养生息。
那么,冬至究竟有怎样的历史渊源,被古代人如此重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冬至在古代,占有重要位置
其实,冬至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诞生了。
在那时,周公为了找到全国中心,方便建寺庙,举办祭祀活动等,就用土圭法测影,把洛阳定为“天下之中”,还测得冬至刚好是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
也就是过了这一天之后,白天会越来越长,阳气越来越充足,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所以,周代就把冬至当成一年的开端。
到了汉代,古人继续过着冬至节,每到这天朝廷都专门放假,而且老百姓也有开始有国家假日,真正做到让大家休养生息,以便下一年更好地劳作。
而到了汉代之后,到了魏晋六朝的时候,冬至又被称为亚岁,重要程度再次上升。而且当时,冬至不再只是休养生息,而是开始走亲访友。据考究,这也是很有可能是后来拜年要走亲戚的由来。
等到了唐宋年间,冬至拥有了和岁首一样的地位,重要程度再攀高峰。一到冬至,皇帝就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于南郊祭天,向神灵和祖先祈福消灾。朝廷的官员有七天假期,而老百姓有三天假期。官员和百姓也会效仿天子,在家祭祖或到祖祠里举办祭祀典礼。
到了南宋,这种风气进一步演变。这一天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是“拜冬”。根据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到了清代,人们甚至把冬至和皇帝诞辰、元旦放在一起,称为一年中的“三大节”,另外还设置了“冬至史”这个职位,每到冬至就会朝见皇帝,有着深厚的节日意义。
冬至,是最早的教师节
在冬至这一天,古人除了祭祀祖先和神明外,不少地方还会举行祭孔仪式,这可能古代是最早的教师节,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也称为“释菜先师”。也就是,学生要为老师举办释菜礼。
关于“释菜先师”的由来,汉代的《风俗通义》有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严重缺粮,七天都吃不上东西,以弹琴抗击饥饿。其他弟子都嘀咕要完了。可他的弟子颜回,却没放弃,到野外去采摘野菜,并放在孔子的住处门口,向他行礼致敬,以示对孔子的敬重和不离不弃。
所以,到了冬至祭孔的同时,民间也会举办拜师宴和释菜礼,还衍生出一整套规范的流程。不少地方县志都有相似的记载:“长至日拜圣寿,外乡塾弟子各拜业师”。这个冬至习俗也对传承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时代变化,如今,有些地方也提倡复兴这些传统礼仪,甚至已经有举办这种仪式的学校。希望通过这些活动,继承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让孩子在这些仪式里认真地体验道德规范,用庄重的形式使大家能树立好敬畏之心和勤学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