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5日晚8点,华杉分享如何用《孙子兵法》来设计人生战略。我们首先要知道怎么学习——学习“学”——王阳明讲:“切记体察,事上琢磨”——学历史的时候,把自己带入到历史里面去体会一下,自己怎么处理当时的情况;把书里学到的道理带入到自己做的事情上,琢磨我该怎么做。
一、道、天、地、将、法
《孙子兵法》第一篇讲:道、天、地、将、法,其实人生也是这五个方面。道和天:所处的国家、时代;地:省、县、家庭、朋友圈;将:自己;法:自己有什么方法。
道和天是根本,任何有所作为的人都依赖于这个时代(道和天),个人所能控制的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大时代的“产品”。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讲要改变命运,要是早出生30年,绝绝绝大多数人什么都改变不了,看看现在60-70岁的那一代人就知道了。认识到这一点有什么好处呢?能够以一种比较谦卑的心态去做事。当我们试图去控制自己不能控制的东西的时候,就很容易犯错、失控,然后毁灭自己。
巴菲特说自己中了“卵巢彩票”,侥幸投胎于二战后的美国,跟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大好形势,才有机会取得今天的成功。
我于1971年出生于贵州一个教师家庭,5岁开始接受父母的启蒙教育,跑步、听故事、写故事、练字、学算术。7岁的时候,“天”变了,1978年恢复了高考,要考英语,但没有英语老师。因此母亲自学英语(听收音机、上夜校、大学进修),转型成为英语老师,同时也教两兄弟,顺利送入大学。
每个人的出生家庭无法选择,但我们一定要很谨慎地去选择自己的朋友圈。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很在意他跟什么样的孩子一起玩。我到今天非常非常注意选择我的朋友,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人都会受别人的影响,你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能自信认为我有自己的主见,不会受别人的影响。我们不仅会受别人的影响,而且需要接受别人的影响。我们要选择在哪个方向受什么样的人的影响,听什么样人的话,这就是构成了自己的地利。
仔细选择自己读什么书,学会建立适合自己的书单,别人读什么书和你没关系。对书也有不读之法,对课也有不听之法,这样你才能聚焦知道自己要什么。
1988年(17岁)考入吉林工业大学的汽车学院学汽车,但不爱,也不擅长干这个。喜欢文科,想当作家。大学花了大量时间去读历史,比如《孙子兵法》、《论语》、《道德经》、《韩非子》、《史记》等等,《资治通鉴》读了四遍。大学的梦想(志向)是成为哲学家、思想家,最差为专栏作家。今天来看,也算比较接近。
1992年大学毕业,基于道、天、地、将、法的判断,没有接受包分配的工作,下海到珠海,踏上了人生的第一个风口。
人是大时代的产物,没办法抗拒时代。我们能控制的主要就是自己,但绝大多数人连自己都控制不了。
二、立志——先胜而后战
你作为自己人生的“将”,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字——志。人生最最最重要的就是立志。我的志向是什么?你一定要能够很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说只想赚钱,那就完蛋了,因为赚钱是结果。首先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为社会提供什么价值?你对社会有了贡献,社会对你才有回报,而不是说你天天在找赚钱的门路。
志有定向以后,才有不战之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知战之地、知战之日,才知道最后的决战在哪。兵法讲知战、知日、知地,则可千里而会战,你知道什么时间在哪里作战,你就可以千里奔袭,这就是志向的意义。
志有定向(胜中求战)——一生只做一件事——集中兵力(时间)攻打——得到成果。找到自己的志向之后,你就是先胜而后战。已经先胜了,后面只是看能拿下多大的战果。
如果战中求胜,就是冲上去就打,大学一毕业或者没毕业就开始各种创业,这个不成干下一个,下一个不成再干一个,干了十年之后,最后你就被这个社会淘汰了,边缘化了。很多人都是在人生道路中,在这个社会里面走着走着就失踪了。我也40几岁了,也见过很多人的前半生,确实是看出很大的差别。
我说一生只做一件事,有些朋友会觉得很有共鸣,但他们往往都是多件事同时做。需要成事儿也不难,你把老生常谈的几个大道理始终坚持做就可以了。
我们说胜中求战,先胜而后战,我的人生是在1996年取得胜利的,后面都是战。因为1996年我找对了自己该干的行业(咨询业),整个心思都在这个上面。
1992年7月到1996年的1月的这三年半的时间,我没有找到自己适合做什么,那时候就是战中求胜:做过推销员、卖过金刚石刀具、电子遥控锁,去过新疆,倒卖过煤炭。
1996年1月很偶然的机会,认识咨询业的师父王志刚,做了两年。
1998年与深圳一家企业形象设计公司合作,进入广告业。
在广告业积累了四年之后,于2002年成立华与华。应该说从1996年进入咨询业之后,一点一点积累,到现在22年,算是一帆风顺。
中间很多人想拉我一起做事,我每个都不听,儒家说非礼勿听。能赚钱的事情有很多,但我坚守“不战之法”的原则,这是我人生的最大战略。过去这22年发生了多少事,出现了很多风口,但是我没有对任何一个风口动过心,没有做过一件其他的事情(2006年做的读客图书,算是本行业)。
三、中年“危机”
很多人到了中年都还没有志向。我在38岁那年遇到了中年危机。
大概在八、九年前得了焦虑症,焦虑症怎么来的呢?做咨询是用时间去换钱,很忙,需要频繁的到处飞,搞得很疲劳,精神也高度紧张,每天都像高考的感觉,能在梦里做一个完整的全案。那时候我只要梦见一个创意就会醒来,然后赶紧用纸笔记下来。
后来出现连续三天都没有睡着的状态,非常严重,感觉呼吸也没有力气,过了一年半才知道是焦虑症。在治疗时就开始思考下一步怎么走,随后把总经理位置让给肖总,他做得很好。随后觉得公司也不是那么需要我了,就于2014年正式推出合伙制。
当身体出现问题之后,特别能体会到生病是上帝的礼物,这次生病改变了我,也改变了华与华,也让我从一个创业人转型成了一个企业家。然后重新思考我到底要做什么?也就是第二次立志,其实这又回归到青少年时代的第一次立志。于是我就捡起我之前要成为思想家、成为作家的这样一个梦想,就开始写作。
四、战争的安排
克劳塞维茨说:“所有的会战都是为了决战”。粟裕也说:“第一次战斗要为第二次战斗创造条件”。志向确定之后,就要开始打包围圈。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主要是学美国,我还借鉴日本的做法,然后在中国的文化基础上再来做一次提炼和嫁接。德鲁克说过,一个国家一定要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管理思想嫁接到本国的文化。日本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他把美国的管理思想和本国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结合,形成了今天日本的管理流派。
为了完成这个志向,我就展开了写作事业。首先严格管理自己的时间,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5点到7点,我写两个小时。我每天晚上10点左右就睡觉了,基本上放弃了夜生活,也比较少在外面吃晚饭。这也是一个“不战之法”。用晚上的“不战”换早上两小时的写作。
2013年出版《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我这个“将”在安排战役的时候,临时决定先写《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本来想写《华杉讲透论语》),相当于给后续的四书做广告,183天写完。然后,出版《华杉讲透孟子》,《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现在在等流程,《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已经写完。接下来,在得到还会有华与华方法、超级符号的课程。
写完之后,我觉得压倒性投入的兵力优势还不够,还应该投入更多的兵力才能压倒战略重心。这是一个兵法思想,英国军事学家富勒说:当你面对一个战局的时候,你要尽量把战局缩小为少数几个战略重心——最好是一个,尽可能迅速地行动,要把你的行动收缩为尽量少数的几个行动——最好是一个。
我在中国文化战略重心决胜点上还要砸下去什么?决定写《华杉讲透资治通鉴》,我算了一下大概要写20册,估计500万字,用八年时间,也就是2026年完成。
我的人生都是按计划走,计划外的就“不战”了。写《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其实就是给四书和王阳明增加兵力;把中国文化/智慧做一个全面的诠释,是给我讲华与华方法和企业战略增加兵力。这样我就同时有了公司经营、思想上的经营、写作上的经营等大战役,就更加感觉到人生的充实和意义,所以每天生活得蛮愉快。
五、每一天的兵法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每一天构成,怎么样安排好每一天?是一个很重要的兵法——虚实篇:就是一个放弃的问题。一定要把时间进行严格严格严格的管理,我们之所以还没有成事儿,往往就是分散了时间,浪费了时间。人生很简单,对自己要勤奋,对别人要有诚意。使用时间的三个原则:
原则一:日日不断地用。
这是跟曾国藩学的,今天干今天的,明天干明天的,今天的不挪到明天干,明天的不提前到今天干。
每天都向自己的目标接近,这叫滴水穿石,我的人生信条就是滴水穿石,当你滴了之后,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两块经得起滴的石头,滴着滴着就穿了,很过瘾,非常过瘾。
原则二:大块大块的用。
为什么大家的时间老是碎片化的呢?我一定把我的时间大块大块的使用,也是集中兵力(时间)打歼灭战。
曾国藩说少举事。我学会了凡是可干可不干的事一律不干,日本人管这个叫“外乱”,专心做事情的时候接一个电话,就属于外乱。我念了两个商学院,其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组织饭局,我从来不参加这样的饭局。开始大家会觉得我怪怪的,对我会有点不满,但我组织的全班同学的聚会/活动,会一直在那里。
原则三:不轻易给别人用。
虚实篇核心是制人而不制于人,请客而不去凑别人饭局,这样才能把资源组织好。公司管理上,严格做到不投标(形式都不走)、不比稿,投标比稿是被别人调动来调动去。
铁石心肠地拒绝别人的邀请,不管是谁,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跟自己的主战场没有关系的,不做(“不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