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陈丹燕
想起青春记忆里很多个暖洋洋的周日下午,一个轻柔的声音总是会在上海的一档电台里响起。节目片头那个熟悉的独白总是这么说——“七天里,大家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我想都很辛苦吧……”那是一档关于青春的节目,名字叫做《十二种颜色的彩虹》,那个轻柔的声音就是陈丹燕。
刚知道陈丹燕其实是从她的声音开始的。有多少个星期天的下午,我都会准时守在收音机前听她的节目。在那一个小时的节目里,她会给听众读一些好听的文章,分享一些身边的事情。她会讲遥远国度的旅行日记,讲上海儿科医院那些患白血病的孩子,还会讲《蝴蝶夫人》里那章隽永的《多么晴朗的一天》……她用的背景音乐很多时候都是莫扎特,吱吱嘎嘎的小提琴声和节目内容相互映衬,成了独特的表达。
单纯作为一个小听众,听她的声音,就会莫名的喜欢上她。我无法解释那是一种怎样的魔力召唤,那是个舒服又特别的声音,有时候讲着讲着还会咯咯的笑起来,让人觉得特别的随性而亲切;有时候又会特别絮叨,但又觉得十分自然,能自然的把你引入到一个很放松的时段里,甚至舒缓得想睡上一觉。
关于“十二种颜色的彩虹”,她曾经有过这样的解释:彩虹原本是七色的,那多出来的几种颜色,就去用你的自己想要的(颜色)去填满,当然那也许是你的青春,也许是你的梦想……你怎么样想都可以……
而想象开去,彩虹如果真的是十二种颜色的,那该是多么的充盈饱满啊!
我以为那时候的听众大多是一群初高中的学生,而丹燕也不过是个二十出头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女生,因为她的声音就是那种年轻女孩独有的声音啊——有些腼腆,有些娇涩。
而当我知道她已经是工作多年,并且是一个年幼的女儿的母亲时,更是吃惊不小。在我当时稚嫩的视角里,一个女人到了三十多岁,那应该算不上“年轻”了,但这么年轻的声音,还有这样年轻的心态都是从哪里来的?
事实上当年做电台直播的陈丹燕主要的身份还是作家——1982年就已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也担任过《儿童时代》的编辑。在此之前,她也已经创作和翻译过很多优秀的作品,也出版了很多高质量的书籍了——比如1988年的那部中篇小说集《女中学生三步曲》,获上海青少年推荐青少年读物金奖。其日文版也先后再版数次,被日本儿童文学协会选入“20世纪最好的一百本世界儿童文学作品”。
再比如《一个女孩》,获得《中国时报》、《联合报》年度最佳童书奖。译成德文后,有被德国之声电台选为最佳童书。
——难怪在那种温柔的声音下面似乎蕴藏了某种力量……这在我了解了她的身份后有此感悟。
很遗憾《十二种颜色的彩虹》总有停播的一天。陈丹燕在当时的节目里说会出一套书籍来纪念这段日子,其中也会收录一些听友们的书信。
作为当时众多的狂热小听众之一,我也给丹燕写过信,也曾经在节目里幸运的获得过她的回复和鼓励。更幸运的是,我的信也被收录其中她那辑《青春心事》之中!想起来这真算是一段难忘的青春纪念吧。记得我当时是向丹燕诉说了我文理偏科的“烦恼”(现在看来真是芝麻绿豆般的小事,天知道那时候会觉得多么的严重。一边写信一边还留下了所谓“青春矫情”的泪水……)
那个时候,与其说把陈丹燕当一个作家来看,不如说我青春时期的偶像。
作家陈丹燕
陈丹燕的文笔清新,笔触柔和。她的文字特别温和朴素,说“文如其人”也许会更贴切。也许是生活在上海的关系,她喜欢鲜花,热爱咖啡,喜欢有情调的事物。也有人冠她以“小资教母”的称号——小资”这个词都快被用滥了,多少带了点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我真不觉得这个称呼合适。
不如说是她独特的魅力使然吧。也是她说的——
“喜欢鲜花和看书的女孩,都不会有一颗邪恶的心”。心纯净至此,其文字也岂不会这般投射出自身的智慧出来?
早期陈丹燕的作品,创作更多的是一些儿童和少女题材的作品,比如《上锁的抽屉》、《女中学生之死》等等。也曾为儿童慈善事业尽心尽力,比如在电台节目里特别策划捐助活动,全部的善款用于上海儿科医院儿童白血病区,建立无菌的“12色彩虹屋”,用于救助白血病患儿。
当时也是独生子女一代的我,看她写的《独生子女宣言》,这是一本讲述中国最早独生子女一代人的故事,此书主题也曾受过格外的关注。而那本书里有这么一句:“谁也不知道我们的明天会有多好!”——是呀,谁也不知道有多好!正是这么有期待的话,让我记了很多年,给过我太多的力量!
也许作为上海作家,或者说是女性作家,她的名气或不及张爱玲、王安忆或者程乃珊。但她自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让人觉得更真实,并能感受到文字间的力量。
从九零年代开始,丹燕开始创作带有上海风格的作品:《上海的风华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上海色拉》……这些或散文、或小说、或纪实的不同文体形式从她的笔下流出,都贴上了陈丹燕风格独有的标签。她把人物,尤其是女性生命中的执着和温情连同上海这一城市的变迁得以呈现,上海的精致与特色,人性的坚韧与不屈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陈丹燕不是真正的上海人,出生在北京, 在上海生活。也许正是隔着这样的距离, 对于她笔下的上海,更多了一份冷静和从容。
如果说张爱玲让你感受到的是那一丝悲凉;王安忆呈现给你的是淋淋现实;程乃珊描绘的是海派浮华——那么陈丹燕更似一阵微风,随心潜入;你无须仰望,只需感受。
这是一个依旧带着浓浓少女情怀的作家,也许是和早期从事儿童创作不无关系,她的作品,无论怎样转变,都经历了自然的过渡,保留了最纯粹的简单。是的,特别的干净而纯粹。比如《写给女孩的私人往事》、比如《唯美主义者的舞蹈》、也比如《鱼和它的自行车》……
行者陈丹燕
其实,有那么几年,我一直都没怎么读书。当年少时光渐行渐远,生活留下来的更是太多的琐碎,失落和怀疑会让人不自觉的思考起那些所谓生命的意义。
当某天我捧起陈丹燕的那本《我的旅行哲学》时,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一下子鲜活舒展开来……
沉浸在她的文字里,欣赏她分享出来的风景,感受她旅行中的思考,我几乎有想落泪的冲动……原来这才是真正的陈丹燕,这么多年来, 她做的依旧是她自己——毫不意外, 作为国内第一个“背包客”作家,游历了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波兰,俄罗斯……她早已写了太多路上的文字。
我还清楚的记得她旅行中那个令人动容的生动细节——葱郁的深林里,独自行走,那种满足只要一个苹果,无须清洗,只需在牛仔裤上蹭蹭就能咬下去……
旅行是她的梦想,而这样坚守梦想的她,是多么让人心生向往!
关于旅行,或者说旅行的意义,她说——
“旅行并不简单。也许可以溯到这个人早年的生活,内心的愿望,生活中无解的难题,以及生活中重大的获得与失去,或者他深藏于心浩瀚幽暗的潜意识。旅行看上去与度假没有两样,其实它要的不是休息,旅行是由一个人内心的某些无形的感情,推动他走向陌生大地的过程,就好像我想去看看大马哈鱼,这是由人生中最复杂的内在部分决定的。”
“旅行可以带给你对世界完齐没有同于其他人的深切体会,这种体会可以也许让你爱这个世界,而没有是恨这个世界;变得宽容,而没有是变得狭隘;可以也许容忍糊心傍边很多的缺憾和遗憾,尽力消解由于这些遗憾带来的内心怨愤,这渐渐让你变得广年夜和宽容。我就想我实在没有是一个非常宽广的人……是旅行让我变成了一条江,若是出有旅行我就是一条小水沟。我非常地爱旅行。”
一个人旅行,感受这个世界。她有梦想、也有忍耐力,她遵从了自己的心。
我也忽然明白,原来这么多年我一直受着她文字的感染——坚强、乐观、坚韧、有趣,一如她笔下描出的那么多的人物,让她“看到风浪中可以怎样经历自己的人生,可以怎样坚持自己的纯净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漫长生活中可以怎样护卫一颗自由的心,在生活大起与大落的时候,让它都是温暖的自在的。”
她也说:我相信女人的一生,也要靠某种梦想的鼓励生活下去,这种梦想有时伤害她,有时将她的生活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却仍旧是她内心的支柱。成长的过程本身就不是完美的,要慢慢等你所经历的生活,来帮你洗去铅华。
同时,她也把这些观点从她文字间传达出来,让人感同身受,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当然也包括我)。
原来早在我年少懵懂的时候,亲爱的陈丹燕就给我上了最好的一课!
生活陈丹燕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一个女人,尤其是结了婚的女人如果想要独自去旅行,或多或少会受家庭的牵绊吧。
而陈丹燕多幸运啊,一场独自一人的旅行可以几个月。那是因为她有一位好先生么?——的确,和丈夫陈保平是大学同学,相知相爱,也曾出过合辑——《精神故乡》。两人的精神有多契合,那篇《一朵玫瑰》里的字里行间就能渗透出来——“他温和地看着读着书的年轻女人,眼光里充满了同情。我知道,这个十年和我朝夕相处的老同学,他的心里一定涌动着俄罗斯文学中对妇女的体恤和赞美。”
陈丹燕也在公开场合称赞丈夫——:
“我非常感谢陈保平,若是出有他的宽容,我没有年夜概有这样长时间的旅行,有的时候我旅行五个月没有在家,他照顾家庭,照顾小孩。等我的孩子长年夜了,她起头喜欢旅行,但是一直我们两个人一起走,陈保平出有时间跟我们一起往旅行。他是一个支持我的人。”
多年前在那档电台节目里,我还知道她有个年幼的女儿。女儿的名字叫太阳。说实话这么高调又有性格的名字着实惊艳了我!可是太阳就是太阳啊,果真耀眼之极!
时光飞逝,如今的陈太阳长大了,同样美丽又智慧,长成了美国苹果公司最年轻的华裔设计师!
看过关于太阳的一个访谈,谈及妈妈陈丹燕,她说“妈妈不会对她应该怎么样,而是自己的经验,就连恋爱也提倡她多尝试,因为人和人需要磨合才能慢慢学会怎么做一个好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当然底线是不伤人”。
作为一个从事儿童文学的妈妈,陈丹燕当然知道如何和孩子相处。因为葆有天真,所以母女两人就像两个平等的人在一起。带太阳去旅行,分享感悟,体会幸福。
我想,太阳之所以能这么优秀,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有个陈丹燕这样开明的妈妈吧!
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享受一段精彩的人生。能把家庭经营的这么妥贴,同时,又不放弃自己的爱好和自由,莫不是作为一个女人最好的追求!陈丹燕做到了!
后记
这就是我喜欢的陈丹燕。当我站在我所理解的角度,梳理完这么多年来对她关注的点滴,却仍觉不足以表达我对她的欢喜。丝毫不想有任何矫饰和夸大,我只想如丹燕一般自然的去抒发一点文字,如同自然的把感受表达出来而已。
丹燕以她自有的方式生活,写作、旅行,找到自我——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并不是说一定要来一场远行才能达到。而是不管在何地,坚守住自己的内心,任何时候都能开出一朵最美丽的花!
从她作为我青春期偶像般的存在,到现在也正如她一样的努力着,真的——
“这世上再也没有什么比人到中年,发现此生竟按照自己的心愿一路走来更令人安慰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