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美国人布莱恩·克罗泽,站在第三方角度,更加客观的写了蒋介石的一生。以时间为线索串起其生平23件重大事件,有我们熟知的西安事变和政治婚姻,还有些内容为国内首次披露,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这样评价蒋介石的一生: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是非功过不敢多言,时间与历史自会评判,这是一个人的故事,也是一代人的记忆。他是如何登上权利之峰的?又是如何从顶峰跌落下来的?最后又是如何在弹丸之地台湾岛上恢复统治并保持终生的?这是引导我翻开这本书的初衷。
「年少经历」
蒋介石从小就表现出自己的终身性格——屡陷逆境,但总能从逆境中脱身。
蒋介石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蒋介石的恩师长冈外史认为忠心耿耿和知恩图报才是蒋介石成功的秘诀。
蒋介石出生在清正权最腐败的时期,世代农家,母亲为虔诚的佛教信徒。三岁时将筷子插入自己的喉咙,看能杵多深,杵进去容易拔出来难,爷爷担心他却叫喊到:“没事,我还不可以好好说话吗,我没哑。”五岁时,大冬天在水缸里看见自己的影子,为一探究竟跳进大水缸。父亲在他八岁时去世,家境悲催,少时家庭是被欺凌的目标,母亲用铁一般的严格戒律管束他。上私塾,从小就熟背四书五经,街头巷尾都在讨论清王朝的奇耻大辱,后求学一位叫顾清廉的人,在这里除了儒学又接触到《孙子兵法》、曾国藩和王阳明的著作,更关键的是老师将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孙中山和爆发的革命情况都告诉了他。后又几经辗转,就读军校,求学日本,开始系统化接受军事教育。
「蒋遇贵人」
蒋介石曾在日记中表示他不喜欢政治,他写道:“政治使人过狗一般的生活……道德何在?友谊何在?”但是不久就表明,在政治权术方面,他是一个“进步”很快的新手。
在日本结识了良师益友陈其美,正是他把蒋引荐给孙中山。随着陈其美的死,蒋介石在领导层的地位提高了,成为孙博士的亲信。陈炯明与北方军阀勾结,虽然孙屡次不听蒋的劝告,以致沦落今天处境,逃离广州逃到“永丰”军舰上,但蒋介石如果不忠诚于孙中山,他也将一文不值。他们在舰上待了56天,舰上闷热难熬,又缺乏食物和淡水。一到晚上,蒋介石就上岸寻找食物,天亮则回到舰上睡觉或甲板上警戒。孙中山决定联俄联共,派蒋去苏联考察,后创建黄埔军校,蒋出任校长。蒋擅长以退为进,几次“辞职”让他获得了更高的职位。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展开一场争夺继承权的斗争。在开始的时候,蒋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竞争者,谁料得他竟是一匹黑马!
「一朝权倾朝野」
蒋介石曾私下说过:“日本人是肌肤之病,共产党则是心头之患。”
陈氏兄弟和帮会帮助蒋介石从贫困中崛起,成为一个胜利之师的统帅。上海的买办和银行家自助蒋介石建立右翼政府,使蒋介石摆脱了对俄国的财政依赖。和宋氏的婚姻,不仅赢得了宋子文,也让他在和西方人打交道有了嘴巴和耳朵。与共产党决裂,北伐胜利,所谓的“统一”中国,41岁的蒋介石在1928年的双十就任新的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到达政治生涯的顶峰。
「出路何在」
蒋介石出路何在?
曾是毛泽东笔杆子的陈伯达说:“事实上,他的‘伟大导师’曾国藩早在很久以前就为他安排好了,那就是‘与外国人讲和,与人民为敌。’”
1928年旋风的胜利不过是一个梦,蒋急于取得成功,未能取得对地方的实际控制权,只是地方军阀毫无意义的效忠。换了一身皮,依旧腐化不堪。而此时,我党毛泽东的崛起,给了农民最想要的东西:“土地和同多年来压迫他们斗地主们算账的机会。”随着日本全民侵华的爆发,蒋实行了一个成为“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这个战略也预示着岂不可避免的失败结局。日本投降后,共产党战略反攻,国民党节节败退,蒋逃到台湾。在这种前途渺茫的形势下,蒋介石有两个最基本的目标,即保持政治地位和维护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然而,从蒋来台湾的那一天起直到去世,他的众所周知的目标是“反攻大陆”。
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无论怎样,蒋介石凭借一己之力影响了一个时代,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还有着些许的运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