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没想过有一天会写关于刘若英的文章。一个人如果单纯是歌唱明星,但内里没有什么思想,肯定不会引起我的注意。直到有一天我看了《后来的我们》,才恍然发现,刘若英不仅歌唱的好,而且很会讲故事,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首要具备的素质应该是有独特的思想,刘若英显然具备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后来的我们》一上映,争议就纷涌而至,原因据说是很蹊跷的退票现象引发,然而这部影片恰在争议中取得了很骄人的票房成绩,目前已经达到9个亿。我觉得票房虽然不能直接的证明这个影片的优劣程度,但至少可以间接的证明它受观影人民的喜爱程度。
后来有的影评出来,对《后来的我们》很多负面的评价,一说就是三观不正,一个男人丢下老婆孩子不管,才出去私会前女友云云,这种导向作用是错误的。我一看到这种评论我就想骂人,我觉得但凡说这种话的人不仅格局小,而且毫无对电影的“审美”水准。
真的人性和人的感情显然要复杂的多。你不能光讲婚姻不谈爱情,亦不能只讲现实不谈理想。导演选题材和摄影师照相一样,只是角度不同罢了,不能说拍现任就对了,拍初恋就错了,我觉得怎么样都是最好的安排,这要看观众想看什么了?
真正的电影艺术显然不只为了起什么主流的导向作用,那种纯粹迎合型的导演给人的感觉太“正”、太“作”,一个字----假!刘若英显然不是那样的导演,她的电影处女作我个人认为很不错。她以不同的视角点破了感情婚恋的真相,至少给争论者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辩点。看了电影后才觉得,刘若英显然不止歌唱的好,电影导的更不错,而且我个人直觉判断刘若英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
我把这个观点和我的一位好友分享,她说四十多岁的女人,都也应该是有故事的女人,只不过有的人把它写进了小说,有的人把它导成了电影,而更多的人把它深深埋在了内心深处。我在想,我也四十岁了,难道我也是有故事的人??哈哈哈,你猜?
最早听《后来》这首歌好像是大一的新年联谊会,当时就被那曲调和歌词给征服了。其实只是我很落伍罢了,《后来》这首歌应该在那之前就已经红遍大江南北了,而我呢,只不过是南北中星星点点中的一点而已。这首歌的曲调整体很忧伤,适合怀念失恋后分手时不断单曲回放,能让人再一次清晰地感受到那种遗憾带来的伤感之情。
后来的我们听着《后来》,不断走向成熟,我们终于变成了有“以前”的人,再后来我们看到了《后来的我们》,在《后来的我们》中各自找到自己或多或少以前的踪影,所以看着看着就看哭了自己。
那么用力的爱有什么用呢??终究林见清还是娶了别的女人生了自己的娃。不过人沉迷于爱中时根本就不会理性思考,所以当真的用力爱时,也根本不会去考虑有没有用或者有什么用这些“无聊”的问题,只是沉浸其中,遍尝那种心跳、期待、甜蜜甚至是纠结。虽然说爱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但是如果真的爱过,即使在柴米油盐当中起码也有的怀念。
恰是那一低头的想念我看书时总有个习惯,就是“画道道”,看到很经典的对话或者很有哲理的语句或者很有共鸣的心理描写,都会画横线以表示关注和重视,偶尔也在页面的空白处旁白两句。当然看电影的时候我也很喜欢其中的经典台词。
《后来的我们》中有很多引人深思的经典台词,诸如:“后来无论我们生疏成什么样子,都要记得曾经对你的好,都是真的”,“你走后,我一个人又爱了很久”,“为什么从来就没有一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幸福的”?“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那么我不想和你之间发生故事了”,“我期望所有的美好都与你有关,也渴望所有的遗憾与你无关”(傻孩子,那怎么可能啊?)。
电影中类似的经典台词很多,说不定哪一句就击中你心灵最柔软的部分,从而让你泪如雨下。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不妨自己去试试哦。
曾经相爱的你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所有的美好前面都要加上“曾经”两个字,虽然我们也知道任何心醉神迷的即刻都会很快变成曾经,但是懂得享受和珍惜当下的又有几人?大多数都总是在怀念过去和担忧未来中彷徨着彷徨着......最后变老了,终究不识爱滋味啊,刘若英到底属于哪种情形呢?我要慢慢研究一下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