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一梵
昨天,在千聊听了马硕老师分享的内容:最容易犯的选择基金的误区?
通常,我们在选择基金的时候,会从基金经理、基金业绩、基金公司、理财意见领袖等维度去选择基金。马老师分享的内容,与我想的有些出入。
在我的认知系统里面,选择一支主动管理型基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选择一个基金经理,毕竟基金是由基金经理具体操盘。
我们会不会被基金经理愚弄呢?
我在考察基金经理的时候,会从基金经理的稳定性以及基金业绩稳定性着手,但是,你饿有没有想过,这样选出的基金经理真的靠谱吗?
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基金经理毕竟也是一份工作,基金经理也像你我一样,都想要往好的平台去发展,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作为掌管着我们的金钱的基金经理,我们又需要慎重对待,毕竟,频繁跳槽不是什么好事,也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任。
数据显示,国内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时间仅为3年,连一个牛熊周期都还没走完呢?然而,往往一支基金换个基金经理,很有可能元气大伤,基金的业绩就可能完全翻转。
比如当年叱咤风云的公募一哥王亚伟,具体操盘华夏大盘基金,很多大爷大妈都能冲着王亚伟买华夏的基金,确实赚了不少钱。可是,王亚伟奔私之后,华夏的基金沦为市场的平庸之辈。
此外,我们在考察基金经理业绩的时候,往往会考察这个基金经理任职期间的业绩,但是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这支基金的业绩,真的完全由现任基金经理创造的吗?
以前,我在考察基金的时候,通常会考察现任基金经理任职期间的业绩。后来我也在思考,这业绩真的由他创造的吗?尤其,对于任职时间不长的基金经理,这需要打一个问号?
比如,一个基金经理在牛市到来前离职了,接手他的基金经理正好赶上牛市,那么,就真的变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这支基金的业绩怎么算呢?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一个原本不错的基金经理,接手了一个糟糕的基金,接手不久就碰上了熊市,导致基金的业绩大幅下滑,这个基金的业绩又怎么算?
因此,我发现选择基金经理,不能简单的考察基金经理任职期间的业绩,还需要结合基金经理的调仓换股来考察基金经理的综合能力。
而这是我在考察基金方面,一个相对疏忽的地方。主动管理型基金不确定因素确实较多,这么看来,选择被动型的指数基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基金的业绩能代表未来吗?
关于基金业绩这一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我们应不应该追热门基金?
国内公募基金市场有一个基金魔咒,就是冠军基金次年的业绩都会出现大反转,甚至可能会垫底,到现在这个魔咒依然没有被打破。
当然,这里所说的冠军基金,指的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而不是某一支基金。
比如2015年业绩排名靠前的易方达新兴成长、富国低碳环保、长盛电子信息等,2016年这些基金无一例外遭遇滑铁卢,业绩真的是惨不忍睹。
细细观察,我们能发现这些基金之所以收益出色,得益于踩中了市场的风格,从而实现了业绩的大幅上涨。可是,随着市场风格的转变,基金的业绩下降也在所难免。
所以,在我们选择基金的时候,千万不要追热门基金,而是需要综合结合市场,综合考虑基金的风格与市场的节奏,选择一个相对业绩相对稳定的基金。
说到这里,再提一点,最好不要选择新基金。
理财意见领袖的意见不一定适合你
关于基金的意见领袖,我一直没太当回事,可能是我在选择时候,更倚重的是自己吧。
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渠道,各种各样的机构的推荐,多种多样的基金广告,难免让人在选择的时候应接不暇。
而且,也经常有人询问我选择什么样的基金,把基金代码公布一下?每次听到这样的问题,我还是有点抗拒的,我是不太喜欢向别人推荐基金?
一方面,别人的资金量、投资期限我一点也不知道,我无从推荐,贸然推荐也不一定适合;另一方面,即便是意见领袖推荐的基金,他买了赚了不少钱,但是你买了还可能亏钱。
因此,我觉得在投资理财中,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可取代,否则迟早要上交智商税。
比如倡导优盘化生存的罗振宇,在共享经济的时代,他为了践行独立自由的理念,把自己的房子车子全部卖掉,还倡导大家把卖房卖车,可事实上,只说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并没有说。
事实上,他把卖房卖车的钱,买了腾讯的股票,而腾讯的股票涨幅远超房价,后来他又把卖掉的房子买了回来。
当面对真金白银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把决策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而不要轻易交给他人。
我是张一梵
一个喜欢读书、理财的小透明
网友评论